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数学界的天花板——陶哲轩,那个拿菲尔兹奖跟我们考驾照一样轻松的男人,最近干了件特“接地气”的事:他跟AI聊天,顺手就把一个能让博士生头秃的数论难题给破了。
最后用来验明正身的,你猜是什么?
不是几百页的论文,也不是复杂的公式推演,而是区区29行Python代码。
就这29行,干净得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
这玩意儿可不是用来写个爬虫或者搞个小程序玩的,这是陶神用来撬开数论一个硬核桃的“万能钥匙”,而给他递上这把钥匙的,是还没正式出道的GPT-5。
这事儿本身就够魔幻了。
咱们得先倒回去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神仙问题。
在一个叫Math Overflow的顶级数学“华山论剑”论坛上,有人问:最小公倍数序列lcm(1, 2, ..., n) 是不是永远被“高度丰数”这个序列“罩着”?
我知道,这俩名词一出来,99%的人已经想关页面了。
别急,我给你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你在研究两个大家族,比如张家和李家,你发现前几代人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你就忍不住想,这张家是不是李家的一个远房分支?
会不会所有张家人,都符合李家的遗传特征?
陶哲轩这位数学界的“人形哈勃望远镜”,早就凭着他那恐怖的直觉和理论功底,断定“迟早要出事”。
他觉得这两个家族血缘没那么纯,总有一天,张家会生出一个跟李家完全不像的娃,这个娃就是“反例”。
但数学不相信直觉,你得把这个“娃”给找出来,验明正身,才能盖棺定论。
这活儿可不好干。
大海捞针知道吧?
这比那难多了。
这是要在无穷无尽的数字宇宙里,找到一个特定的参数组合。
陶神自己都承认,要是撸起袖子自己干,没几小时高强度的代码调试和计算,根本下不来牌桌。
他甚至压根就不会考虑这条路,太笨重了,有这功夫,不如去思考点更形而上的问题。
可时代变了,我们有了“大力出奇迹”的新玩法。
他把这活儿扔给了GPT-5。
你以为是“指令一下,答案拿来”?
那就太小看这场人机大戏了。
GPT-5上来也是个愣头青,吭哧吭哧写了一大段又臭又长的代码,结果一跑,直接把陶神给整无语了——跑得慢不说,方向还错了。
你看,这才是AI最真实的一面。
它不是神谕,它是一个力量无穷但有点缺心眼的实习生。
而陶哲轩,就扮演了一个顶级的项目总监。
他没骂街,而是换了个姿势,把一个大目标拆成一堆小任务,像逗小孩一样,循循善诱:“嘿,老铁,要不试试这个参数?”
“那边好像是死胡同,咱们换条路走呗?”
就在这种近乎闲聊的“结对编程”里,灵感和算力碰撞出了火花。
GPT-5在他的引导下,一步步逼近真相,最终锁定了那个关键的参数。
为了保险起见,还得有个验证环节,于是,那29行代码就此诞生。
这事儿传出来,圈内人看的是门道,圈外人看的是热闹。
有人惊呼“数学家要失业了”,这格局就小了。
陶哲轩自己说得明明白白,没有AI,他“几乎不可能尝试”这种方法。
AI没抢他的饭碗,而是给了他一把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神器”,让他能去探索曾经因为太过繁琐而被放弃的航线。
人类的智慧,依然是那个设定航向的罗盘。
最有意思的还得说是OpenAI的CEO奥特曼。
就在陶神把GPT-5玩出花儿的时候,奥特曼却在另一边拼命给大家泼冷水,说GPT-5没大家想的那么神,只是“迭代改进”,甚至连之前吹过的“2030年实现AGI”的牛都开始往回找补了。
这场景,简直不要太搞笑。
一线用户已经开着你造的法拉利在赛道上刷新纪录了,你这个老板却在发布会上说“大家冷静,这车发动机有点小问题”。
这背后是技术的谦逊,还是商业的精明,抑或是对未来的一种深层焦虑?
谁也说不准。
但一个事实已经摆在眼前:人类顶级的智慧,已经开始和顶级的AI“合谋”,去解决那些曾经被认为遥不可及的问题。
我们正在见证的,可能是一个新科学范式的黎明。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