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凌晨十点半还在排队的小吃摊吗?你见过高三学生晚自习下课狂奔两公里,就为买一块鸡排吗?你见过整条街的摊主集体延长营业时间,只因一个摊位太火吗?
最近,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彻底火了。不是靠网红炒作,不是靠低价促销,而是靠一句句“魔性”口号、一份份“超标”的热情,把6块钱的鸡排,卖出了60块钱的情绪价值。网友说:“在他这儿,买的不是鸡排,是快乐。”摊主们说:“他凭一己之力,带火了整条街。”
一块鸡排的“情绪革命”:从“卖吃的”到“卖快乐”
9月24日晚,景德镇下着小雨,但“鸡排哥”的摊位前依然人挤人。记者挤进人群时,他正举着鸡排,对着镜头喊:“请把你的塑料袋打开,我要的是速度,美味无需等待!”旁边排队的姑娘笑着接话:“哥,你这口号比鸡排还上头!”
“鸡排哥”的摊位不复杂:一口油锅、几筐鸡排、一堆调料,但他的“服务”却复杂得离谱——他会记住老顾客的口味,会跟高三学生开玩笑:“今天学习累不累?哥给你多撒点孜然!”甚至有江浙沪来的游客问他哪种口味最好吃,他眼睛一瞪:“你的口味,就是我的标准!”
最绝的是他的“原则口号”:
“请你给我一次为你服务的机会,你可以拒绝我,但是请你不要拒绝美味!”
“鸡排要趁热吃,就像快乐要趁现在!”
“排队不是等待,是幸福的预热!”
网友调侃:“别人卖鸡排论斤,他卖鸡排论‘爽’。”甚至有人专门坐高铁来打卡,就为体验“被摊主热情包围”的感觉。
高三学生的“深夜狂奔”:他卖的不是鸡排,是青春里的光
晚上9点05分,晚自习刚下课,一个穿校服的高三男生挤到摊位前:“哥,老样子,辣一点!”他叫小林,是“鸡排哥”的老顾客,以前一周至少来三四次,现在课业忙,一个月才能来一次。
“今天语文老师还拿哥当例子,让我们写议论文。”小林咬着鸡排说,“老师说,哥从‘0’到‘1’,靠的是坚持、勤恳,最后抓住了机会。”
记者问他:“一块鸡排,至于这么拼吗?”
他笑了:“哥的鸡排是好吃,但更吸引我的,是他那种‘把小事当大事干’的劲儿。高三压力大,来这儿跟他说两句话,感觉又能撑一周。”
一条街的“蝴蝶效应”:他火了,整条街都跟着沾光
“鸡排哥”的摊位原本在街尾,现在成了“C位”。其他摊主说:“以前我们晚上7点就收摊,现在跟着他干到10点,人还不断!”
一位卖烤肠的大姐吐槽:“他太能‘卷’了!别人卖吃的,他卖‘情绪’,结果我们都得跟着升级服务。”但吐槽归吐槽,她的摊位前也排起了队——毕竟,谁不喜欢被热情对待呢?
“鸡排哥”自己倒谦虚:“我就是个卖鸡排的,能火,可能是大家太缺‘被重视’的感觉了。”他说,自己以前打过工、摆过摊,知道顾客最烦什么:“冷脸、敷衍、等半天。所以我就反着来——热情、麻利、让每个人觉得‘我被记住了’。”
6元鸡排的“商业哲学”:情绪价值,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鸡排哥”的走红,绝不是偶然。
在这个“卷价格、卷速度”的时代,他选择“卷情绪”——用热情、用心、真诚,把一块普通的鸡排,变成了“治愈系”商品。
有人说:“60块的情绪价值?太夸张了吧?”但仔细想想:当你加班到深夜,被老板骂到崩溃,一块热乎的鸡排+一句“辛苦了,趁热吃”,是不是比“第二份半价”更打动人?
“鸡排哥”的摊位,本质是一场“社会实验”:它证明了一点——在物质过剩的时代,人们愿意为“被重视”买单。
你愿意为“情绪价值”多花钱吗?
如今,“鸡排哥”的摊位依然每天排长队,他的口号依然魔性,他的热情依然“超标”。有人说他是“小吃界的海底捞”,有人说他是“草根版的情绪大师”,但对他来说,这些都不重要——“我就是个卖鸡排的,能让大家吃得开心,就够了。”
最后想问: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个摊主,他记得你的口味、跟你开玩笑、让你觉得“被重视”,你会愿意多花几块钱买他的东西吗?或者,你觉得“情绪价值”是营销噱头,还是真的能改变商业逻辑?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