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拼音是:qǔ gāo hè guǎ。这个成语出自《楚辞·宋玉对楚王问》,原意是指乐曲的格调越高,能够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后来引申为某种言论或作品过于深奥、高雅,能够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
“曲高和寡”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作品中。据《楚辞·宋玉对楚王问》记载,楚王曾问宋玉为何他的文章不被多数人所喜欢,宋玉回答说:“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是说,越是高妙的曲子,能附和吟唱的人就越少。这句话后来演化为“曲高和寡”,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
“曲高和寡”的字面意思是“曲调越高,和者越少”。在现代汉语中,它多用来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或思想观点过于高深,超出了大众的理解范围,因此难以引起广泛的共鸣。也可以用于比喻某人的见解或才华出众,但知音难觅。
这个成语常用于评论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的内容。例如,在评价一部哲理性很强的电影时,可以说:“这部电影立意深刻,但情节较为晦涩,确实有些曲高和寡。”又如在讨论学术研究时,也可以说:“这篇论文理论深奥,虽有独到之处,却难免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不仅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也反映了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张力。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高雅与深度的也要考虑传播与共鸣的可能性。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曲高和寡的拼音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