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诗内容及对应拼音为: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拼音版:
Zhì zǐ jīn pén tuō xiǎo bīng ,
Cǎi sī chuān qǔ dāng yín zhēng 。
Qiāo chéng yù qìng chuān lín xiǎng ,
Hū zuò bō li suì dì shēng 。
这首诗创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初春,当时杨万里在常州任上。通过描写儿童玩冰的场景,展现冬末春初的乡村生活情趣。全诗捕捉孩童取冰、穿线、敲冰、碎冰的完整过程,既刻画了幼童的稚态可掬,又暗含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宋代文人笔记中常见对儿童游戏的描写,这与当时理学思想中对"童蒙养正"的重视有关。杨万里此诗将天真情趣与生活哲理自然融合,体现了南宋文人对自然本真状态的崇尚。
首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塑造出充满童趣的晨间画面。"金盆"暗合冬日阳光映照下的冰块莹光,"脱"字活现孩童费力取冰的憨态。第二句"彩丝穿取"将冰块意象转化为可悬挂的打击乐器,暗含游戏者对美的想象。
后两句通过通感手法,"玉磬"喻示清越声响,"玻璃碎"既描摹破碎声又映射冰的晶莹质地。诗人巧妙借助听觉联想,构建出声情并茂的感官世界,使静止画面产生流动美感。
从平仄结构看,"冰、钲、声"构成平声韵脚,尾句"玻璃碎地声"用仄声收尾形成回旋余韵。对仗工整却不过分雕琢:"脱晓冰-穿银钲"、"玉磬响-玻璃声"均呈现工整对应关系。
方言因素也影响着今人认读,如"钲"字在宋代指类似编钟的青铜乐器,现代常误读为后鼻音。考证宋代文献发现,古音更接近"zhen"而非当代"zhēng"的普通话发音。
通过对《广韵》《集韵》等韵书的考察,发现古今读音存在系统性差异。现代普通话中,"稚(zhì)子"的舌尖后音是历代语音演变的产物,宋代可能读作"zi"更接近古音。
当代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二年级学生常对"磬(qìng)"的发音存在困难。建议采用"庆"的声旁辅助记忆法,结合击打铜磬的声音特点增强记忆效果。
建议采用"抑扬顿挫"的诵读节奏:首句平缓(二二三节奏),二三句渐强,末句急转直落。可借助冰裂模拟器辅助音效,增强对"玻璃碎地声"的直观感受。
实验证明,五言句式更适合低龄儿童诵读。此诗虽为七言,但前三句四字结构明显,可通过分组练习降低学习难度。建议分三次诵读:首两次分段朗诵,第三次完整连缀。
诗中"玻璃"指天然水晶而非现化材料,反映宋代物质文化特征。此诗被收入多部蒙学教材,其教育价值在于培养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和珍视童年时光的意识。
当代解读常赋予环保新内涵:冰块从形成到消融隐喻自然循环规律,启示现代人尊重生态节律。这种跨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彰显古典诗歌的现代生命力。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