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儿童嬉戏玩冰的天真场景。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冬日的趣味画面,展现了儿童无拘无束的自然天性。以下是《稚子弄冰》的拼音对照原文及解析。
《稚子弄冰》
yòu zǐ nòng bīng
稚子金盆脱晓冰,
zhū lún hóng 彩丝穿取当银钲。
cháo shēng 磬穿林响易销,
zhèng fā xīn jiào 急走追黄蝶。
*注:原诗第四句存在版本差异,此处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为准。若需完整四句,可参考通行版本。
首句“稚子金盆脱晓冰”中,“稚子”指孩童,“金盆”并非指金属材质,而是形容铜盆的光泽。孩童清晨从冰盆中取出冻住的冰块,冰块如脱出金盆般晶莹剔透。“彩丝穿取当银钲”,孩童用彩色丝线穿过冰块,提在手中摇晃,冰块撞击时发出清脆声响,仿佛银钲(古代铜制打击乐器)一般。
后两句转为动态描写:“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孩童将冰块当作玉磬敲击,声音在树林间回响。然而冰块突然落地摔碎,声若玻璃破碎,既写出了儿童嬉戏时的专注与惊喜,又暗含对自然物象易逝的感慨。
诗歌通过“稚子”与“银钲”“玉磬”等意象的对比,形成天真与雅致的反差美感。“穿林响”的听觉描写与“玻璃碎地”的视觉冲击,共同构建出立体的童趣场景。杨万里善用通感手法,如“彩丝穿取”将触觉转化为视觉画面,“敲成玉磬”以听觉比喻动态。
诗中叠音词如“脱晓”“穿林”增强节奏感,“玻璃碎地”的脆响则强化了瞬间变化的戏剧性。诗人未直接褒贬儿童行为,而是通过细节白描传递情感,使读者既能感受孩童的天真烂漫,又隐约察觉冰块易碎的隐喻——快乐或许短暂,但童心永恒。
此诗表面写稚子嬉冰,实则蕴含对生命纯真状态的礼赞。宋代文人常借童趣诗反思成人世界的规训,杨万里笔下的孩童纯粹而充满探索欲,与自然互动不带功利性。冰块从取用到碎裂的过程,暗合禅宗“无常观”,提醒世人珍惜当下瞬间。
在音韵层面,全诗平仄协调,尾字“钲”“响”“声”押平水韵上声,但实际流传中更注重口语化表达,这正是杨万里“诚斋体”打破格律束缚的体现。诗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至今仍是儿童启蒙教育中的经典篇目。
《稚子弄冰》在当代具有双重价值:文学教育方面,其意象生动是训练儿童语感的优秀素材;精神培育方面,“稚子”形象可引导现代儿童重拾对自然的感知力。教学时可设计“冰块声效实验”“彩丝创意编织”等跨学科活动,将诗中具象转化为可体验的学习场景。
当代改编版(如增加英文对照注释)更利于国际传播,例如将“银钲玉磬”解释为古代打击乐器,通过比较中西儿童游戏差异(如中国冰嬉与北欧雪橇),拓宽文化理解维度。这种古今对话方式,使古典诗词焕发新的生命力。
(注:此版本包含完整四联解析,若需严格对应原诗四句格式,需调整第三段引用内容。若指定仅采用两联版本,可相应删减篇幅。)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稚子弄冰的拼音原文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