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拙”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词语,用来形容事物粗糙、简陋或缺乏精细度。本文将从拼音、释义、用法及延伸理解等角度,解析这个词的书写方式和内在含义。
“粗拙”的拼音为 cū zhuō。其中,“粗”(cū)的声调为阴平,开口音较重;“拙”(zhuō)的声调为阴平,但声母“zh”带有卷舌音特征。这两个字的声母分别为清辅音“c”和浊辅音“zh”,韵母均包含单韵母结构,声调相同但发音方式有差异。书写拼音时需注意字母连贯性和声调符号位置,如“zhuō”需标注高平调“1”。
“粗”为左右结构,部首“米”,右部为“且”。本义指谷物粗粝,后引申为物体表面不光滑或思维简单;“拙”同样为左右结构,部首“扌”,右部为“出”。字形由“手”与“走出”组合,体现笨拙动作,后延伸至技艺不精或表达生硬。二字偏旁部首均提示其原始含义,书写时需准确把握笔画顺序。
核心释义包括:
1. 物理属性:如“粗拙的陶器”强调表面质感不细腻;
2. 行为表现:如“动作粗拙”描述动作笨拙;
3. 抽象思维:如“构思粗拙”指想法缺乏深度。
与“粗糙”相比,“拙”更强调思维或技艺层面,而“粗”侧重物理形态。例如评画时用“拙”暗示创造力不足,用“粗”则指笔触不细腻。
该词常用于文学和日常交流:
- 自谦表达:“拙笔难书”谦称写作能力不足;
- 审美评价:“构思粗拙”批评设计缺乏巧思;
- 工艺描述:“粗拙陶俑”说明器物制作工艺原始。
需注意语境适配,负面用法可能引发误解。在古诗词中,“拙”还常含雅致意味,如陶渊明“拙妻好乘鸾”。
现代汉语中,“粗拙”基本倾向贬义,但程度较“粗陋”轻柔。正式文书多选择中性词替代,文艺作品则利用其对比张力增强表现力。如鲁迅批判国民性时用“粗拙”讽刺思想蒙昧,当代广告或可借其反讽传统工艺价值。
上古汉语中,“拙”通“绌”表不足,《史记》已有“拙谋”记载。宋代起搭配“粗”字使用频率上升,《通俗编》收录“粗拙”多用于器物评价。现代方言中仍有地区用“粗拙”形容人直率性格,体现词义从静态描述向动态性格延伸的趋势。
文人笔下,“粗拙”蕴含哲学意味。庄子主张“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将“拙”升华为返璞归真之境。当代设计领域,“粗拙美学”挑战精致主义,如日本侘寂风格刻意保留手工痕迹。这种矛盾对立使词语具备文化张力与阐释空间。
1. 避免过度贬低,可用“质朴”替代特定场景;
2. 专业术语如“粗拙误差”需精确量化说明;
3. 儿童教育应采用“工艺不够精细”等替代表述。
跨文化交际时,“拙”或引发他者文化误解,需配合语境解释使用意图。
“粗拙”作为汉语高频词,承载物质与精神双重维度。从陶器质感延伸至思维方式,反映中华文化对“不完美”的辩证认知。在数字化时代重审此词,提示我们警惕技术精细度对人性温度的侵蚀。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基因,有助于构建更有韧性的汉语表达体系。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粗拙拼音释义怎么写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