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字是汉语中较为常见的汉字,其拼音、部首及组词在日常学习中具有实用价值。下面从拼音、部首、笔顺及组词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并结合词语含义与用法,帮助读者全面掌握这一汉字的书写与应用。
“膊”的拼音为bó,属于阳平声(第二声)。发音时,需注意声调由低向高扬起,例如“胳膊”一词中的“膊”应清晰读作bó,而非其他声调。这一发音规律适用于绝大多数含“膊”的词语,如“赤膊”“臂膊”等。准确掌握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基础,尤其在朗读和书面表达中至关重要。
“膊”字的部首为月,位于字的左侧。其总笔画数为14画,具体笔顺为:
1. 横折(?)
2. 横(?)
3. 横(?)
4. 竖(?)
5. 横折钩(??)
6. 横(?)
7. 横(?)
8. 横(?)
9. 竖(?)
10. 横折(?)
11. 横(?)
12. 横(?)
13. 竖(?)
14. 点(?)
书写时需注意左右结构的均衡,左侧“月”旁稍窄,右侧部分均匀分布。部首“月”通常与身体部位相关,如“腰”“背”等,这一特点也体现在“膊”的含义中。
指人体上肢从肩到手腕的部分,口语中常简化为“胳膊”。如:“他揉了揉酸痛的胳膊。”这一词语贴近生活,广泛应用于日常对话。
意为光着上身,多用于描述男性。如:“夏日里,他赤膊在田间劳作。”词语带有较强画面感,多用于文学或方言场景。
书面语中指手臂,常见于古文或正式文本。如:“他挥动臂膊,奋力划桨。”此词强调肢体动作的力量感。
指肘部,口语中常连用。如:“他不小心撞到了胳膊肘。”这一说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
“月”部在汉字中多与身体部位相关,如“肝”“胃”“脸”等。这一现象源于古代汉字以形表意的造字法,“月”实为“肉”的变体,反映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的认知。通过部首分析,可联想到“膊”与上肢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其意义。
学习“膊”字时,可结合肢体动作扩展词汇量。例如,通过“振臂高呼”(振臂)或“扼腕叹息”(腕与臂相关)等成语,加深对“膊”部汉字的理解。书写时注意部首结构,区分“月”与其他形似部首(如“用”),避免混淆。
总结而言,“膊”字虽不常用,但其衍生词与生活场景紧密关联。掌握其拼音、部首及用法,不仅能提升书写准确性,还能增强对汉字构词逻辑的认知,为深入学习汉语奠定基础。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