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字的拼音是 bó,声调为阳平(第二声)。这个汉字在日常使用中相对不算高频,但在书面表达或专业语境中仍占有一定位置。它的基本字义多与肢体相关,尤其是上肢部分,同时也引申出其他含义。本文将从拼音写法、常见组词、字义解析和应用场景四个方面展开介绍。
“膊”字的拼音由声母 b 和韵母 o 组成,搭配阳平声调(二声),发音时需注意声调上升的起伏。书写时需特别注意右侧的“尃”(fū)结构,上半部分为“甫”(去掉竖钩),下半部分是“寸”。建议通过字典或电子设备的拼音输入法反复练习发音,以确保正确读写。部分方言区可能将“膊”读作轻声或近音词(如“勃”),但普通话标准发音应严格遵循“bó”。
“膊”字在组词中多与身体部位或动作相关,以下是高频使用的词语示例:
1. 胳膊:
这是“膊”最常用的组词,指肩膀到手腕之间的肢体部分。例句:“他不小心扭伤了胳膊。”
2. 赤膊:
指不穿上衣的状态,常见于描述炎热天气或运动场景。例句:“夏日午后,工人赤膊在田间劳作。”
3. 胳膊肘:
特指肘关节部位,口语中可简化为“胳膊肘”。例句:“她不小心撞到了我的胳膊肘。”
4. 臂膊:
书面语中对上臂的称呼,更具文学性。例句:“他紧绷的臂膊显示着内心的焦虑。”
5. 振臂高呼:
成语,形容慷慨激昂地号召他人。例句:“演讲者振臂高呼,引发全场共鸣。”
从造字法来看,“膊”为形声字,月字旁(肉)表意,与肢体相关;“尃”表音,同时暗含分散、覆盖之意。这一特点赋予“膊”字扩展性含义:除指代具体肢体外,还可延伸为“裸露”“暴露”等抽象概念,如“赤膊上阵”既描述身体状态,也隐喻无防备行动。
在古汉语中,“膊”还可指晒干的肉条(如《礼记》中“肤膊”),现代虽少用,却为理解传统文献提供线索。“臂膊”一词在诗词中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臂膊”暗喻担当与责任。
日常交流中,“胳膊”“胳膊肘”等基础词汇使用频率最高。需注意语境差异:口语中多用单字简称(如“你胳膊咋样了?”),正式场合需完整表述。文学创作中,可根据场景选择词汇——描写乡村生活可用“赤膊”,表现力量感可用“臂膊”。“振臂高呼”等成语多见于演讲、社论等需要调动情绪的文体。
跨文化交流时,需注意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例如,“赤膊”在西方某些场合可能被视作不礼貌,翻译时需结合场景调整表达。西医解剖学中多用“上臂”“前臂”等术语,中医则可能沿用“臂膊”等传统词汇,这要求专业领域准确辨析。
学习“膊”字时,可通过造句强化记忆:比如“马拉松选手振臂高呼冲过终点,赤膊的雕塑却静静矗立街头”。书写时需注意右侧“尃”的间架结构,第三笔“横折钩”易误写为“竖折”。需区分“膊”与形近字“博”“搏”,三者声旁相同但意义迥异。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拼音怎么写怎么组词语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