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是一个常见但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汉字,其拼音为bó,属于常用汉字中的形声字,由形旁“月”和声旁“尃”组成。在汉语中,“月”旁(古文字中为“肉”旁)通常表示与身体部位相关的含义,而“膊”字也确实与人体结构密切相关。这个字的部首是“月”,总笔画为14画,结构为左右结构。接下来,本文将从词组搭配、拼音解析、部首功能、字形演变及文化内涵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膊”字的用法与特点。
“膊”在现代汉语中多与其他汉字组合形成复合词,主要用于描述身体部位或动作状态。常见词组包括:
- 胳膊(gē bo):
最常用的词汇之一,指人的上肢从肩部到手腕的部分。例如:“他挥舞着胳膊喊口号。”
- 肩膀(jiān bǎng,部分地区称“肩膊”):
“膊”在古汉语中可特指肩部,如方言中“肩膊”一词,现代多用“肩膀”替代,但文学作品中偶尔保留古称。
- 赤膊(chì bó):
指裸露上身的状态,如“战士们赤膊冲锋”,体现一种豪迈或体力劳动的状态。
- 臂膊(bì bó):
同“胳膊”,书面语中更强调上肢整体力量,如“孔武有力的臂膊”。
“膊”字在医学术语中也有使用,如“肱骨”(古称“膊骨”),但现代多已简化。其构词能力虽不算强,但在固定搭配中意义明确。
“膊”的拼音为bó,声调为阳平(第二声),发音时气流持续上升,国际音标标注为/po??/。该音与“博”“脖”“驳”等字同音,但语义差异较大。通过《广韵》考证,“膊”属“入声铎韵”,中古音拟为/b?ɑk/,经声调演变成为现代阳平调。值得注意的是,“膊”为清声母送气音,与浊音“b”(如“勃”)需区分。方言差异中,吴语区可能保留入声读作[b??],而普通话已完全舒化。
作为部首,“月”在“膊”字中承担表意功能,反映其原始构字逻辑。汉字简化前,“月”旁分为两类:一是源自“肉”(如“肢”“胃”),二是源自“舟”(如“朕”“服”)。现代规范后,多数“月”旁字均归属“肉”部。“膊”字正属此类,其“肉”属性体现在与肢体的关联性。其他同源字如“腓”(小腿)、“胛”(肩胛)等均遵循这一规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繁体字中“膀”作“肩膀”义时仍从“月”,而简体中文则分化为“肩膀”与“臂膀”,体现了用字的经济性原则。
“膊”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古代文献中,“膊”多用于描述力量或勇武:《史记·项羽本纪》载“扛鼎拔山,力拔山河”,其豪迈形象常与“赤膊”状态关联;佛教艺术中的力士塑像亦多呈现赤膊造型,象征无畏精神。“膊”在民俗中衍生出隐喻意义,如“摆袖却金”典故中的“却”通“膊”,暗指拒绝财富时需展现坦荡胸襟。字形演变方面,甲骨文中未见“膊”字,小篆时期已形成“月”+“尃”结构,隶变后定型,见证了汉字从象形到形声的规范化进程。
当代汉语中,“膊”字的使用具有场景化特征:日常口语偏好“胳膊”,文学创作多用“臂膊”或“赤膊”增强画面感。需特别注意的是,医疗术语中“臂丛神经”常涉及“臂”与“膊”的辨析,此处“膊”仅作学术追溯之用。异体字方面,“膊”与“髆”(bó)常被混淆,“髆”专指肩胛骨,使用时需严格区分。网络语境下,“膊”偶尔被赋予新含义,如游戏术语中表示角色“无防护状态”,但此类用法暂未进入标准语汇体系。
“膊”字虽非高频使用字,却在构词、文化及文字学层面具有独特价值。其以“月”为部首构建具象化的身体意象,通过“尃”的音韵承载语音演变痕迹,最终在现代语境中形成稳定的搭配模式。理解“膊”字,既需掌握其基础用法,亦需关注背后的语言文化逻辑——这正是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魅力所在。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组词组和拼音部首结构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