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淮河堤坝上晨雾未散,一辆改装三轮车缓缓前行。车上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闭目养神,脸上铺满晨光;车前,一位年过六旬的男子系着绿色布带,躬身拉车,步伐稳健。这一幕发生在安徽蚌埠,主角是61岁的刘德才和他的百岁父亲刘振玉。三年多来,无论寒暑风雨,这对父子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这条三路上,成为当地人眼中一道温暖的风景。
这辆不起眼的三轮车,没有复杂的机械装置,只靠一根布带牵引。车上铺着厚实的棉垫,为的是让百岁老人坐得舒服些。刘德才说,父亲生于1926年,虽年事已高,但精神尚好,只是行动不便。三年前,他发现父亲总爱坐在门口张望,不愿独自待在屋里。“他喜欢出门,喜欢坐车。”于是,刘德才想到用自己拉车的方式,既能让父亲外出透气,也能陪着说说话。
起初只是试试看,没想到这一试就是一千多个清晨。每天清晨六点到七点多,下午一点到三四点,刘德才准时出发,沿堤坝往返三公里。他边走边念叨家常,即便父亲有时神志模糊,也会缓缓睁眼,朝他笑一笑。这笑容,是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他说:“没啥复杂的,就是一心一意待他呗!”
刘德才的孝行被路人拍下上传网络后,迅速引发关注。网友称这是“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真实写照。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这样缓慢而坚定的陪伴显得格外珍贵。它不靠口号,也不需仪式,只是日复一日地出现在父亲身边,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最深的情感。
是什么支撑一个人坚持三年如一日地做这样一件“小事”?答案藏在他母亲离世的经历里。刘德才的母亲在94岁安详去世,那之后,他和兄弟姐妹更加珍惜与父亲共处的时光。“时间不等人”,这句话在他心里扎了根。他不想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于是下定决心:只要父亲还走得动,他就一直拉下去。
这种朴素的情感选择,背后也折射出当下中国家庭养老的普遍现实。根据2024年底数据,蚌埠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达7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17%,接近每五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2.4万,百岁老人也有数十位。农村地区老龄化更为突出,老年人口占比超五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仍是养老的第一道防线。
蚌埠市政府近年来构建了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每月向百岁老人发放600元津贴,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1860张“家庭养老床位”,并依托1045个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健康服务。全市设立301个老年食堂,累计服务超12万人次。这些政策为家庭照护减轻了部分负担,但最终的陪伴责任,仍落在子女肩上。
刘德才的选择并非孤例,却因其极致的坚持而动人。在城市高楼林立、代际关系日渐疏离的今天,他的行为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许多人内心对亲情的渴望与愧疚。有人留言:“我们总说忙,可他61岁还在为父亲拉车。”也有人反思:“孝顺不是节日礼物,而是日常的守候。”
当然,也有人提出疑问:这种方式是否安全?是否有更专业的照护方式?从公共政策角度看,蚌埠已实现特困老人100%集中供养,医养结合覆盖率100%,智慧养老平台“慧珠城”也在试点运行。但对于像刘振玉这样身体尚可、情感依赖家庭的老人来说,居家养老仍是首选。政府的补贴和服务,只是支撑;真正的温度,来自家人的手和声音。
刘德才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它超越了“是否应该”的讨论,直抵“如何去做”的本质。他没有等待社会提供完美方案,也没有抱怨生活艰辛,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答案——行动,就是最好的孝顺。
未来,这样的画面还会持续多久?刘德才说:“只要我还能动,就会继续拉。”但人们也清楚,时间终将带走一切。或许有一天,这条堤坝上不再有那辆三轮车,但这段记忆不会消失。它提醒我们,在老龄化加速的时代,孝道不必宏大,它可以是一次晨练、一句问候、一个愿意为你慢下来的背影。
更重要的是,它呼唤一种更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愿意尽孝的人有支持,让无力尽孝的人有依靠。蚌埠推行的“时间银行”、农村互助养老积分等创新模式,正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当个体的温情与制度的理性交织,才能真正构筑起老有所养的底线。
此刻,阳光洒在淮河上,三轮车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那不是终点,而是一段关于爱与责任的旅程,在平凡中熠熠生辉。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