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安徽蚌埠的街道还裹在薄雾里。61岁的儿子发动三轮车,把100岁的父亲轻轻扶上后座。车轮碾过晨光,也碾过三年如一日的沉默坚持。这一幕被镜头定格,随即在社交媒体刷屏。人们称它为“最暖孝心”,可这温情背后,却压着整个社会都难以承受的养老之重。
一位花甲之年的人,用一辆三轮车扛起百岁老父的日出日落。这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千万家庭在老龄化浪潮中挣扎的缩影。当65岁以上人口突破2.2亿,空巢老人超半数,3500万失能者背后是无数个疲惫不堪的照护者,我们不能再把养老仅看作家事。这场关于孝道的感动,必须升华为对制度建设的追问。
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5.6%。农村空巢老人比例超过60%,失能半失能者占近两成。一个“421”家庭结构下,子女要兼顾工作、育儿与四位老人的照护,人力财力双重透支。“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不是夸张,而是现实。那位61岁儿子能坚持三年,靠的是体力与情感的双重燃烧,但这种燃烧不可持续,也不应被推崇为唯一典范。
政策已在行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近1.9亿人,基金支付护理费用七成左右,居家服务占比超八成。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医养结合机构快速铺开。在青岛、宁波等地,参保老人每月自付不足千元即可享受专业上门照护。这些制度设计正逐步将家庭从“全责主体”解放为“参与主体”。但问题在于,长护险尚未全国普及,农村覆盖率不足5%,多数家庭仍独自承担照护重担。
真正的孝,不该是孤勇。那位拉父亲晨练的儿子值得尊敬,但他不该是唯一光源。社会必须接住下坠的养老压力。加快长护险全国统筹,扩大居家服务供给,培训专业护理队伍,让每个家庭都能“请得起、用得上、信得过”公共服务。当制度托底成为常态,孝心才能从沉重负担回归情感本真。
养老不是私事,而是公共责任。别让下一辆三轮车,再独自驶向黎明。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