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热点)-机器人牵机器狗遛弯把大爷看懵了,普通人如何避坑风险

 2025-11-07  阅读 1  评论 0

摘要:上海徐汇滨江的秋日午后,一

上海徐汇滨江的秋日午后,一位老人驻足凝视——一个人形机器人正牵着机器狗缓步前行。行人愣住,镜头围拢,画面被传上网后,人们笑称“电子主仆”已走进现实。这看似一场科技秀,实则是人机协同技术的一次公开测试:机器人能感知环境避让车辆,机器狗可自主跟随并响应突发加速。技术已悄然越出实验室,但法律与规则,还在路上。

这场“遛狗”背后,是具身智能的加速落地。杭州拟出台全国首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玉环建起城市管理机器人中试基地,上海也在推进真实场景迁移。技术跑得飞快,可公共道路是否允许机器狗通行?摄像头扫过路人,算不算侵犯隐私?万一撞伤行人,责任该由谁来承担?三个问题,直指创新与治理的断裂带。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针对机器狗的国家技术标准或交通管理法规。它既非机动车,也非非机动车,更不是宠物,处于法律空白地带。参照平衡车、电动滑板车的管理经验,多地已限制其进入机动车道和密集人流区。但机器狗更具自主性,移动范围更广,若不明确准入规则,极易引发秩序混乱。杭州的立法尝试正是破题之举——通过地方性法规划定测试边界,既鼓励创新,也守住安全底线。

更大的隐忧藏在数据里。机器狗搭载的摄像头持续采集街景,行人面容、衣着、行为轨迹被无声记录。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面部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采集须取得个人单独同意。司法判例已明确:餐厅探店视频拍到顾客被判侵权,健身房强制刷脸被公益诉讼叫停。机器狗若无提示、无节制地采集影像,即便出于“环境感知”目的,也已踩过法律红线。合规路径清晰:设置显著提示、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数据脱敏存储,缺一不可。

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如何划分?《民法典》第1202条规定,因产品缺陷致损,生产者承担无过错责任。若机器人程序失控撞人,生产者难辞其咎;但若测试人员擅自改装设备或违规操作,则责任转向使用者。现实中,更多可能是两者交织——技术不成熟叠加人为疏忽。此时,法律需平衡救济效率与归责公正。当下的关键是,生产者必须完善安全设计与警示说明,测试方则应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防患于未然。

技术不会等待规则完备才前进,但社会不能放任风险随行。机器人牵狗散步,牵出的不只是惊奇,更是一道治理考题。创新值得鼓励,可公共安全、个人权利不容让渡。与其事后追责,不如前置规范——推行测试区域分级管理,明确数据采集边界,加快国家标准制定。让机器在规则中行走,人才能在安心中仰望未来。

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机器能否牵狗散步,而在于我们能否在技术狂奔时,牢牢握紧规则的缰绳。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原文链接:http://dongdeshenghuo.com/toutiao/611700.html

管理员

  • 内容612506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懂得生活主要分享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Email:admin@qq.com

Copyright © 2022 懂得生活(dongdeshenghuo.com) Inc. 保留所有权利。

页面耗时0.0318秒, 内存占用1.74 MB, 访问数据库26次

粤ICP备130758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