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拼音写作 cōng cōng。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急忙、急迫的样子”,常用来形容行动迅速或时间飞逝。例如“他匆匆忙忙赶去上班”“时光匆匆如流水”。正确掌握拼音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发音规则、字形意义、常见用法及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解析这一词语。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匆”字的声母是“c”,韵母为“ong”,整体音调为阴平(第一声)。需要注意以下发音细节:
常见错误包括将“cōng”误读为“zōng”(混淆声母),或将“ong”念成“ou”(韵母结构错误)。可通过反复朗读“匆匆走过”“来去匆匆”等例句巩固发音。
“匆匆”最早见于宋代苏轼《与米元章书》:“匆匆不及款曲”,彼时即用以描述行色匆忙。其构词语素“匆”字由“忄”(心)和“忽”组成,本义指心绪慌乱,后泛化为动作急促的状态描写。值得注意的是,同义但侧重不同的词语有“急忙”(强调主观急迫)和“匆忙”(强调客观仓促),而“匆匆”更侧重过程连续性与时间流逝感。
字形对比中,“急”与“匆”的区别在于两点水偏旁,暗示后者特指心理状态导致的快速行为。现代汉字简化后,“匆”保留了“艹”的简化形态以维持辨识度。
在口语交流中,“匆匆”常用于表达时间紧迫或动作仓促:
值得注意的是,文艺作品中常通过“匆匆”营造画面感和情感张力。例如朱自清散文《匆匆》开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连续使用六个“了”字配合“匆匆”意象,强化了时间不可逆的哲学思考。
从《诗经·小雅》"行道迟迟,中心有违"到当代流行语“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华民族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始终贯穿文化血脉。"匆匆"不仅记录物理世界的变化,更深层承载着集体记忆中的生命焦虑。宋词中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叠词技法,与现代歌词“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朴树《平凡之路》)形成古今呼应,证明“匆匆”式表达具有跨时代的情感普适性。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数字化生活加速了人类活动节奏。智能手表的步数统计、短视频平台的倍速播放,都在无形中重塑人们对“匆匆”的认知维度。这种变化促使语言使用者在保留传统诗意的发展出“行程匆匆”“信息洪流中的匆匆”等新语境用法,展现语言的生命力与时代适应性。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匆匆词语拼音怎么写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