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字的拼音为“bó”,是一个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它部首为“月”,与身体相关,属于形声字(形旁为月,声旁为尃)。在汉字使用中,“膊”通常与肢体、动作相关,既可以独立成词,也常与其他字组合形成复合词。以下将详细解析其拼音特点、字源演变及常见组词。
据《说文解字》记载,“膊”原义指“肩臂”,属于身体部位的描述词。《广韵》中进一步细化为“肱骨”,即上臂骨骼。其字形从“肉(月)”与“尃”组成,尃音“bó”,意为散布、分布,暗含肢体展开的意象。唐代《切韵》系统中沿用此音,随着语音演变,“膊”字读音始终保持在去声(第四声),未发生显著变化。
“膊”的拼音“bó”属于双唇音,发音时由双唇紧闭后突然放开,气流冲出发声,声调为降升调。需注意与同音字“薄”“泊”等的区别:书面语中多强调肌肉关联(如“胳膊”),而方言中偶尔存在“bo”轻声读法(如山西方言)。声母“b”为清塞音,韵母“-o”与“-e”存在动态过渡,实际发音接近“bór”(舌位略后移)。
肢体名称类: “胳膊”最典型,北方方言强调上肢整体,南方部分区域特指肘至腕部。类似词汇有“臂膊”“小膊”,唐代《酉阳杂俎》曾用“臂膊”描述肌肉损伤。
动作延伸类: “赤膊”既可作动词(如《水浒传》林冲“卸甲赤膊”),亦可作状态描述(如“赤膊上阵”)。古白话中“搏击”曾写作“膊击”,清代武学典籍有所记载。
专业领域术语: 医学中“胸大肌”古称“胸膊”,解剖学著作《洗冤集录》以“膊骨断伤”专指肱骨损伤;传统武术体系里,“膊力”特指肩背发力技巧。
在诗词创作中,“膊”字常与劳动、运动场景结合。杜甫《负薪行》有“筋骨酸疼上膊迟”,刻画负重艰辛;武侠小说则突出力量感,《倚天屠龙记》描写张无忌“臂膊虬结”,强化肌肉虬劲意象。现代语境中,“裸膊”常出现在健身宣传中,隐喻健康体魄。
需区分“膊”与形近字“博”“薄”等。书写时注意右半部分“尃”的笔顺(横、竖、横折、横、横、竖、点、横、竖钩、点);语义辨别上,“博”侧重广博,“薄”多表厚度,而“膊”专指肢体部位。例如:“胸膛厚实如肉膊”即体现身体特征而非属性。
当代汉语中,“膊”字使用频率下降,但网络语境下衍生新义。短视频平台创作者用“膊力发电”戏称身体锻炼,反映语言活力再生。方言调查研究显示,粤语区保留“膊头”指代肩膀,湘语区将粗壮手臂称为“铁膊”,体现地域文化差异。
建议通过造句强化记忆:如“建筑工人赤膊施工,坚实的膊膀扛起了城市天际线”。“膊”字教学可结合《黄帝内经》肢体养生理论,阐释“膊为气海”概念。对书法爱好者推荐练习米芾《蜀素帖》中含“膊”字的篇目,体会汉字结构之美。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拼音和组词组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