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字的拼音是“bó”,是一个常见的现代汉语汉字,在日常生活中多与人体部位或动作相关。本文将从“膊”的拼音、部首、笔画构成入手,结合其在词语和语境中的运用场景,展开详细解析。
“膊”字读作“bó”,声调为阳平(第二声)。其拼音由声母“b”、介音“-o-”和韵母“-”组成,声调标在韵母“o”上。该字为唇齿音声母与开口呼韵母的组合,发音时双唇紧闭后爆破,紧接着发出圆唇元音。常见误读例如“bǎo”或“pó”,需通过对比“博(bó)”“坡(pō)”等字强化语音记忆。
从部首归类看,“膊”属“月”部(肉月旁),传统汉字学中“月”部多与人体器官相关。现代字形中虽演变为“?”,但保留了与身体部位的关联性。其结构为左右组合:左侧“?”占字宽三分之一,右侧“尃”占三分之二。这种左形右声的结构符合形声字规律,“尃”既表音(fū)也参与表意,暗示与肉体延展相关的概念。
“胳膊”是“膊”最核心的搭配词,其中“膊”特指上臂部分(肘至肩)。其他衍生词如:
1.赤膊:指光着上身,形象表达肢体裸露状态。例:“工地上赤膊作业的工人需做好防晒”。
2.臂膊:书面化表达手臂整体,常见于文学描写。例:“他紧握双拳,臂膊青筋暴起”。
3.锤膊(方言用法):指拳头,如粤语中“捱几下锤膊”。现代词典虽未标注,但方言区使用频率较高。
篆书时期“膊”写作“膊”,从肉从尃,明确显示“肉体延展”的原始语义。在《说文解字》中,“尃”释为“布也”,引申肢体覆盖范围。唐宋诗词中偶见“膊”字,多用于具象描述,如杜甫“肌理细腻骨肉匀”暗含上臂特征。现代汉语中该字使用频率中等,但专业领域如解剖学、医学文献仍保持稳定使用。
“膊”易与以下字形混淆:
1.傅(姓氏/教导):区别在右半部“尃”与“寸”,后者强调手部动作关联
2.搏(搏斗):虽同“尃”声符,但表对抗动作。可通过组词“搏击”对比强化记忆
3.膊子方言词:需注意与“膀子”语义差异,前者更强调肌肉组织
在当代语境中,“膊”字高频出现于特定领域:健身术语“三角肌前膊”、医学报告中的“肱二头肌膊侧损伤”、武打片中的“金钟罩铁布衫护膊技艺”。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深化学习:
1. 建立语义联结:记忆“月”部族词群(肝/脾/胃)
2. 观察字形结构:重点关注“尃”在“博/搏/傅”中的形变规律
3. 口语实践:在描述肢体动作时主动使用“膊”字
作为承载造字智慧的汉字,“膊”既承载了先民对人体的具象认知,又通过构词方式展现了汉语词汇的生成逻辑。掌握其拼音、部首及语境用法,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准确性,更为理解汉字文化提供了微观视角。建议配合《现代汉语词典》部首检索功能进行专项练习,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记忆效果。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的拼音和词语和部首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