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拙的拼音和解释是什么意思.docx免费下载(word版可打印)

 2025-08-26  阅读 31  评论 0

摘要:粗拙的拼音和解释是什么意思“粗拙”这个词在日常语言中并不常见,但若拆解它的构成与含义,却能发现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性与描述力。根据汉语拼音规则,它的正确读音是“cū zhuō”。若进一步

粗拙的拼音和解释是什么意思

“粗拙”这个词在日常语言中并不常见,但若拆解它的构成与含义,却能发现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性与描述力。根据汉语拼音规则,它的正确读音是“cū zhuō”。若进一步剖析,会发现其字形由“粗”和“拙”两个单字组成,分别承载着不同维度的意义指向。

“粗”与“拙”的字义溯源

单字解析中,“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指树木的枝干或未加工的原材料,后延伸为“不精致”“不细腻”的抽象概念。例如《史记》中“其貌粗陋”的描述,便突显外形的粗糙感。

“拙”则始见于金文,原指手部动作的笨拙,后引申为技艺生疏。《庄子》中的“拙于用大”即以反语强调自然之道。两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释为:“(形)粗糙;不精细;(技)笨拙;不灵巧”,二者复合后形成双重否定的强化表达。

文学语境中的美学价值

文人常借“粗拙”呈现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齐白石晚年画作笔触刻意偏离工整,刻意营造“粗拙”感以彰显返璞归真之美。文学批评家钱谷融曾指出:“粗中有细方能见真章”,恰如苏轼评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揭示粗拙表象下的深刻意蕴。

哲学层面的辩证解读

道家“大巧若拙”的思想赋予“粗拙”更高哲学层次的内涵。老子认为刻意修饰往往背离本质,真正卓越的事物往往呈现出初始的朴拙状态。李渔《闲情偶寄》记述园林造景时强调:“宜拙不宜巧”,主张保留自然肌理以达成和谐之美。

跨学科领域的符号意义

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在《文明》中分析,中世纪手抄本刻意保留的笔误与线条瑕疵,成为时代精神载体的特殊符号。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对“粗拙”物体的触摸能激发安全感——粗糙表面带来的细微摩擦刺激,可激活皮肤触觉神经,产生类似童年母婴接触的心理慰藉效应。

当代应用场景示例

建筑设计领域,“粗野主义”流派以裸露混凝土粗拙质感对抗工业文明异化;民间工艺中,日本备前烧刻意烧制出不均匀的釉色裂纹,将“粗拙”升华为品牌核心标识。甚至在数字设计中,故意保留像素化图像或马赛克效果,用技术时代的“粗拙”唤起怀旧情感。

误读与辨析

需注意区分“粗拙”与近义词汇。“粗鄙”侧重道德评价,含贬义色彩;“粗犷”强调气势雄浑,多用于正面描述。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诗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隐含的审美标准,正与刻意雕琢形成对比,反衬“粗拙”的精神自由。

现代汉语的嬗变轨迹

随着语言演化,“粗拙”使用频次有所下降,但其内核价值在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中持续发酵。从敦煌壁画剥落的金箔到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建筑,不同时空的创作者以各自方式诠释着对“粗拙”的美学追求,印证着语言词汇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总结与展望

“粗拙”作为汉语中极具张力的复合词,既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又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机。它提醒我们摒弃浮躁追求本质,在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中探寻平衡点。这种思维模式恰似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共生,将在未来持续影响人类审美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粗拙的拼音和解释是什么意思

点击下载 粗拙的拼音和解释是什么意思Word版本可打印

管理员

  • 内容57583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懂得生活主要分享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Email:admin@qq.com

Copyright © 2022 懂得生活(dongdeshenghuo.com) Inc. 保留所有权利。

页面耗时0.0727秒, 内存占用1.76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粤ICP备130758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