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拙”是一个中文词语,常用来形容事物或行为简陋、粗糙、不精致,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其拼音为cū zhuō。这个词语由两个单字组成:“粗”表示质地不精细、不讲究;“拙”则指笨拙、不灵巧。二者结合后,整体语义偏向于描述事物或操作缺乏精细度和美感,甚至可能显得粗陋或不得体。
从字源来看,“粗”最初指禾本科植物的茎杆(《说文》:“粗,疏也”),后引申为质地粗糙、颗粒大,如“粗糙”“粗粮”;而“拙”本义与巧相对(《广韵》:“拙,不巧也”),常用于形容技艺不精湛或思维不够敏捷,如“笨拙”“拙劣”。二者叠加后,“粗拙”不仅强调外观的粗糙,还隐含着工艺或设计上的笨重、简陋。
在日常表达中,“粗拙”多用于批评性语境。例如批评手工艺品时:“这件木雕线条粗拙,缺乏美感”;或评价行为方式时:“他的解题思路虽然粗拙,但体现了思考的逻辑性”。古代文人也常用此词讽刺形式大于内容的事物。例如明清小说中,常以“粗拙笔法”评价缺乏艺术性的摹写;而现代语境中,它也可用于自谦,如“我的早期作品颇为粗拙”。
“粗拙”的近义词包括“粗糙”“粗陋”和“拙劣”。“粗糙”侧重触感或视觉上的不细腻(如“皮肤粗糙”);“粗陋”更强调物品的简陋(如“设施粗陋”);“拙劣”则突出技艺低下(如“表演拙劣”)。相比之下,“粗拙”兼具“粗糙”与“拙”的双重属性,强调因工艺水准不足导致的整体低质。其反义词有“精巧”“工致”等,例如:“这件瓷器做工精巧,与初稿的粗拙形成鲜明对比”。
在文学批评中,“粗拙”有时被赋予特殊价值。宋代文人苏轼曾提出“大巧若拙”的美学观念,主张至高的艺术境界反而表现为朴拙的外观。然而,这种语境下的“拙”已脱离贬义,而“粗拙”因带有明确的负面评价,较少用于正面表述。现代设计领域则多将其视为设计风格的极端——极简主义可能被误解为“粗拙”,但其内核追求删繁就简,实与“粗拙”的随意性存在本质差异。
在工业设计领域,“粗拙”常用于批评缺乏人体工学或细节处理的产品,如:“这款手机的接缝处处理粗拙,影响握持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能用它指代学生初期作文的直白生硬:“此段落表达虽粗拙,却展现了真实情感”。网络文化中衍生出新用法,如“粗拙美学”一词,通过解构传统审美,刻意强调原始质感的艺术表现,但这属于对原意的戏谑化延伸。
使用“粗拙”需注意语境与对象。直接形容工艺水准时通常带有批评意味,如“粗拙的雕塑”易引发不适;描述抽象概念(如思维方式)时则相对柔和,如“方法虽粗拙,但有效”。书面语中尽量避免与“粗糙”“拙劣”混用,以保持表达的准确性。若需褒扬类似状态,推荐使用“古朴”“质朴”等中性词汇替代。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粗拙的意思拼音和解释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