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逄”是一个较为少见的姓氏,同时也可在一些地名或古语中见到。它的拼音为“páng”,第一声。虽然这个字并不常见于日常用语中,但在历史文献、地名以及部分家族姓氏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存在感。
“逄”作为姓氏时,读音为“páng”,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古代的封地或官职名称。据《元和姓纂》等古籍记载,“逄”姓源自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逄丑父,其后代以祖名为姓,逐渐演变为今日的“逄”姓。这一姓氏虽不常见,但在中国部分地区仍有分布,尤其在山东、河北等地。
除了作为姓氏外,“逄”也出现在某些地名中,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的“逄家村”、潍坊市的“逄王村”等。这些地名往往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居民的聚居情况及姓氏传承。
在古代汉语中,“逄”有时也被用作动词,意为“迎接”。例如在《左传》中曾有“逄君之恶”的说法,意思是迎合君主的不良行为。这种用法现已较少见,多保留在古典文献中。
“逄”字由“夅”和“辶”组成,结构上属于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应注意笔画顺序,避免混淆其他形近字,如“逢”“蓬”等。由于发音相同,初学者常会将其误写为“庞”,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字形与字义的区别。
尽管“逄”不是一个高频使用的汉字,但它在姓氏、地名及古文中的出现,使其在汉语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了解“逄”的读音、写法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汉语知识,也有助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逄的拼音和词语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