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汉字,它的拼音是zhù,属于第四声。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一些固定搭配或成语中仍经常出现。了解“箸”的读音、含义以及相关的组词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言。
“箸”最基本的意思是指筷子,是中国古代对筷子的正式称呼。例如《史记》中就有“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记载,说明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使用“箸”来进食。随着语言的发展,“箸”逐渐被更为通俗的“筷子”一词所取代,但在文学作品或古文中,仍可见其身影。
“箸”可以组成不少词语,常见如:象箸(用象牙做的筷子,象征奢华)、玉箸(玉制的筷子,也比喻眼泪成行)、金箸(金属制成的筷子),还有遗簪堕箸这样的成语,形容宴饮时酒醉失态的样子。
由于“箸”曾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器具,因此它也频繁出现在古典诗文中。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箸”,但“箸”作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在描绘贵族生活时常常隐含其中。宋代苏轼也曾用“玉箸垂冰盘”来形容晶莹剔透的眼泪。
“箸”的结构为左右结构,左边是“?”头,右边是“助”。书写时要注意左右部件的比例协调,避免写得过于松散。记忆“箸”的发音和意义,可以通过联想“助”字来辅助,意为帮助吃饭的工具,即筷子。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