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很多人遇到它时会感到陌生,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发音。其实,“棹”的拼音是zhào,是一个四声字,在普通话中读作第四声。它的发音类似于“照”,但语调上要更加急促、有力。
“棹”最初的意思是指划船用的一种工具,类似于桨。古人常用“棹”来描述水上行舟的动作,例如《诗经》中有“桂棹兮兰枻”的句子,就是用来形容用桂木制成的船桨。因此,“棹”不仅是一个表示工具的词,也常常用于描绘与水有关的情景或动作。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棹”经常出现在描写山水、行舟的诗词中。比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其中虽未直接出现“棹”字,但类似意境中常会用到“棹歌”这样的词语,意为摇橹而歌,充满诗意和画面感。
除了表示船桨之外,“棹”还可以作为动词使用,意思是“划船”。例如“棹舟而行”,意思就是划着船前进。在一些古文或成语中,“棹”也可能引申为推动、带动的意思,表达一种引导或前行的力量。
由于“棹”的读音较为特殊,且不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很多人容易忘记或混淆。一个简单的记忆方法是将“棹”与“照”联系起来,因为它们的发音相同,只是意义不同。可以想象“照镜子”时看到自己坐在船上划桨的样子,这样既能记住发音,也能联想它的意思。
虽然“棹”不是一个常用的汉字,但在学习古文或欣赏古典诗词时,它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掌握它的读音和含义,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也能提升我们的语言素养。下次再遇到“棹”字时,就不会再疑惑它该怎么读了。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