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疠肆虐”这一词语的拼音为“zhàng lì sì nüè”,由四个单字构成,每个字需分开认读。其中,“瘴”读作“zhàng”,音调为第四声,指热带山林中因湿热环境产生的有毒气体;“疠”读作“lì”,音调也为第四声,多指恶性传染病;“肆虐”由“肆”(sì,第四声,意为放纵)和“虐”(nüè,第四声,意为残暴)组成,合指残暴侵害。正确掌握拼音有助于理解其文化背景及使用场景。
“瘴疠”出自《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原指岭南地区因沼泽密布而积聚的湿热毒气,后泛化为对恶性传染病的统称。“肆虐”则源自古汉语动词搭配,常用来描述天灾、战乱或疾病对人间的摧残。二字结合后,“瘴疠肆虐”多用于形容疾病大规模扩散的灾难性情景,亦隐喻社会动荡的残酷现实。
基于原词语,可衍生多种语境化组合:
古代文献中,“瘴疠”常成为阻隔文明扩展的象征符号。《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南征途中因士卒染瘴而死伤惨重,侧面印证其对军事行动的制约力。至唐宋时期,“瘴疠”“蛮荒”逐渐演变为中原视角下的文化标签,杜甫“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即以意象浓缩地域困境。当代文学中,《盗墓笔记》虚构“鲁王宫瘴气”等场景,进一步激活该词的悬疑与奇幻色彩。
传统“瘴疠”多指疟疾、恙虫病等热带疾病,现代医学通过病原体溯源颠覆了模糊认知。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主要通过按蚊传播,恙虫病则依赖恙螨传播,地理隔离理论逐渐取代“气毒致病”说。然而在公共健康话语中,“瘴疠肆虐”仍被借喻新发传染病,如埃博拉病毒暴发期间,媒体曾用“当代瘴疠”形容其破坏力,凸显语言传承中的动态适应特性。
粤语保留“瘴”字古音,发音趋近“zoeng6”,与客家话“zam5”形成地域差异。东南亚华语区则受马来语“ribut”(风暴)影响,产生“瘴风肆虐”的复合表达。英语“miasma theory”(瘴气论)虽源自相同致病假说,但缺乏中文双字短语的凝练性,体现汉语在灾害隐喻构建上的独特性。
“瘴疠肆虐”四字组合呈现强烈的节奏感与画面张力,“瘴疠”以视觉(有毒雾气)与触觉(湿热黏滞)触发通感,“肆虐”则以拟人化动词强化破坏意象。此类四字短语在诗词歌赋中屡见不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的构建逻辑与之异曲同工,均通过精简词汇达成立体意境。
伴随医学科普普及,“瘴疠”等传统术语面临认知断层。某三甲医院调查显示,仅32%受众能准确解释其含义,年轻群体易混淆为网络流行语“摆烂”近音词。语言学家呼吁在科普中善用传统表述增强文化认同,如世界卫生组织制作“抗击瘴疠:古今抗疫智慧”专题片,成功引发跨代传播共鸣。
“瘴疠肆虐”作为承载千年智慧的文化符号,既见证疾病认知的演进史,亦展现汉语的生命力。从《抱朴子》的巫医记载到现代病原追踪,词语内核虽历经革新,但警示人类敬畏自然的深层寓意从未褪色。当我们凝视这个词时,实则在触摸一部文明与病痛抗争的史诗。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