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拼音为“zhào lì”,声调分别为第四声与第四声。此词由两个独立的汉字组成:动词“照”与副词“例”。“照”的本义为“按照、依照”,引申为依照惯例或规则行事;“例”则指“先例、惯例”,两者组合后形成“按照惯例行事”的固定搭配,常用于书面或口语表达中,表示一种遵循过去行为模式的持续性动作。
从历史维度看,“照例”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宋史·职官志》中提及官员“依例升迁”,这里的“例”已带有一定的制度规范性。至明清时期,“照例”逐渐演变为通用词汇,多用于律例、礼仪或民间习俗场景。例如明代《醒世恒言》中多次出现“照例发落”,强调依据既有规则处理事务。近现代以来,“照例”的语义范围扩展至日常生活,成为描述规律性行为的常用表达。
作为动宾式结构的词汇,“照”作为谓语动词承担“遵循”功能,“例”作为宾语承担“行为依据”功能。该结构符合汉语中动词+受事对象的基本语法规则。值得注意的是,“例”在此并非名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动词“照”的受事成分构成固定搭配,这种语法现象展现了汉语的构词灵活性。在句子中,“照例”通常充当状语成分修饰后续动词,例如“他照例提前半小时到达办公室”。
在现实语境中,“照例”主要应用于需要强调规则性或延续性的场景。其高频使用领域包括:公文中表述例行程序时(如“市政府照例召开季度工作会议”),日常对话中描述固定行为时(如“周末照例与朋友聚餐”),以及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习惯时(如“老茶客照例要品三道茶”)。对比“按时”等近义词,“照例”更侧重于强调“遵循既有模式”,而非单纯的时间点约束。
在连续语流中,“照例”可能发生弱化音变。首字“照”在快速语流中易出现声调弱化现象,例如北方方言区发音时四声调值可能从55降低为44,但重音仍保留在第二字“例”上。这种音变属自然语音流变,不影响语义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当“照例”位于句子起始位置时,首字声调通常保持完整以强化语义。如“照例来说,这种结果不该出现”中的“照”会完整呈现降调特征。
日常书写中常见的误写形式包括“照力”“照立”“造例”等,均因声韵母相近或形近字混淆所致。现代智能输入法的普及虽降低了书写错误率,但网络用语中仍存在“找例”“罩例”等随意简写现象。这类错误多源于对词语内涵的片面理解,忽视了“例”字承载的“规则”“先例”核心意涵。
英语中与之对应的表达为“as usual”或“by the rule”,但二者在语义侧重上有差异。“as usual”强调行为模式的常规性,而“by the rule”侧重规则依从性。日语中的“例によって”(れいによって)则与中文“照例”高度契合,在语法功能及语用场合上具有同构性。这种跨语言对应关系反映了人类认知中对规则性行为描述的共性思维模式。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照例的拼音解释怎么写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