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中,“照例”是一个常用词汇,其拼音为“zhào lì”,属于双声词(声母相同),语义上强调依照惯例或范例行事。本文将从词源、语义特点、用法示例及语法功能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词汇。
“照例”一词可追溯至宋代文献,最初作为短语使用,表示遵循既定的规章制度。例如,《宋史·职官志》中记载:“诸州县每岁造账,皆照例申转运司。”这里的“照例”已具备现代词义的雏形。至明清时期,该词逐渐凝练为固定合成词,常用于公函及日常对话中,如《红楼梦》中“袭人照例送茶来”,凸显其在文学语言中的成熟应用。
从语义结构来看,“照”对应动作依凭对象(如规约、传统),“例”指向具体行为模式。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对照既有范式执行操作,体现规范性与重复性的双重属性。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照例”常与时间状语搭配(如每年、每周),例如“周末照例去图书馆”,此处既保持字面意,又衍生出约定俗成的社会默契含义。
作状语时,“照例”多居谓语前修饰动词,构成“主体+照例+动作”句式。例如:“小王每周三照例加班”中,状语“照例”揭示行为规律性。该词亦可作副词单独成句回应询问,如:“明天开会吗?”“照例。”此时通过精炼表达强化既定习惯。值得注意的是,“例”前虽可加形容词作定语(如“惯例性措施”),但“照例”本身保持固定形态,不接受程度副词修饰。
在交际场景中,“照例”兼具信息传递与社会功能。正式文本中使用可增强权威性,如政府公告称“本季度财税工作照例纳入审计范围”;日常对话中则传递熟悉感,如朋友间约定“周末照例聚餐”。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语言僵化,因此在创造性表达中需适度取舍。此外,“照例”的隐含意义需结合语境理解:肯定句强调延续性,否定句突显例外状态(如“今日不照例安排值班”)。
“照例”与“按例”“依例”同源,三者差异微妙:前两者侧重流程规范性,后者多用于司法判决;且“照例”更口语化。需规避混淆的是“照例”与“例外”这对反义词,前者肯定规律性,后者则打破常规。建议写作中根据文本风格选择词汇,学术论文宜用“依例”,文学创作可灵活处理。例如描写节日场景时,“照例悬挂灯笼”比“按例”更显生动。
历经千年演变,“照例”始终活跃在汉语体系内,其稳定性源于社会生活的延续性。随着数字化时代新惯例的产生,该词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如网络用语中“照例更新教程”。掌握词汇的系统特征,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精准度与文化底蕴。建议学习者通过阅读经典文本、观察生活实例深化理解,让传统词汇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