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拼音怎么读.docx免费下载(word版可打印)

 2025-09-06  阅读 2  评论 0

摘要:栀拼音怎么读“栀”字的拼音是“zhī”,声调为第一声(阴平)。它是一个形声字,由“木”字旁与“支”组成。“栀”字广泛用于植物名称,最常见的是“栀子”,一种常绿灌木,其花朵清香扑鼻,在中国传统文学与园林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掌握“栀”的正确

栀拼音怎么读

“栀”字的拼音是“zhī”,声调为第一声(阴平)。它是一个形声字,由“木”字旁与“支”组成。“栀”字广泛用于植物名称,最常见的是“栀子”,一种常绿灌木,其花朵清香扑鼻,在中国传统文学与园林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掌握“栀”的正确读音,不仅有助于日常交流,还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

栀的历史渊源

“栀”字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与金文时期,虽彼时字形未定型,但其“木”旁已暗示植物属性。《说文解字》中记载:“栀,黄木可染者”,明确指出栀子树可用作天然染料。汉代《神农本草经》则将其列为药材,称其果实“性寒味苦”,可清热解毒。唐宋时期,栀子花因香气清雅,被文人墨客写入诗词歌赋,白居易曾以“栀子红椒艳复殊”赞其明艳。

栀的植物学特征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属茜草科常绿灌木,叶片革质有光泽,卵形至倒卵形。夏季开花,花冠呈高脚碟状,洁白无瑕,花香浓郁持久。其果实成熟后呈金黄色或橙红色,可作为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加工。栀子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较差,多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如江西、福建、浙江等地,且因花期长、易栽培,常见于庭院或盆栽。

文化符号的多重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栀”蕴含多重象征意义。白色花瓣代表纯洁,暗喻高洁品格;佛经中以栀子供奉象征觉悟,佛教寺庙常种植栀子以示清净。古代女子常以栀子花簪发髻,寓意淡雅脱俗。唐代诗人杜牧在《栀子》诗中叹“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赋予其内外兼修的哲学意味。现代设计师则多将栀子抽象纹样融入服饰与家居,延续其审美价值。

栀的文学意象解析

栀子花在诗词中常作为时光隐喻。李商隐笔下“栀子交加香蓼繁”,以繁茂生长暗喻生命流逝;宋代女词人朱淑真《鹧鸪天》中“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的栀子,则寄托了物是人非的怅惘。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其视觉美感,更借凋零与盛放的对比,探讨人与自然的永恒关联,使栀子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载体。

当代栀子的应用场景

如今,“栀”元素的应用已突破传统范畴。化妆品行业提取栀子黄色素制作天然染发剂,护肤品中添加栀子精华以实现抗炎抗氧化功效。茶饮市场流行栀子花茶,兼具观赏价值与保健功能。城市绿化中,栀子因其四季常绿、净化空气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立体绿化工程。甚至在网络语境下,“栀”衍生为清新自然风格的代名词,如“栀夏”形容夏日清凉,“栀言栀语”形容温暖治愈的话语体系。

方言中的栀与语言演变

在方言体系中,“栀”展现出独特的语言魅力。吴语区念作“tsi”,粤语近似“zik6”,闽南语则发成“ki”。这些发音差异既反映地域音韵特点,也印证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随着普通话普及,标准拼音“zhī”逐渐成为主流读法,但在诗歌朗诵或方言歌谣中,传统发音仍保留着鲜活的生命力,成为连接古今的语言密码。

栀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传播

栀子文化向海外扩展的过程中,其名称产生了有趣的音译现象。英语国家多直接使用拼音“zhi zi”,日本则借用汉字“栀子”并沿用同义古称“くちなし(kuchinashi)”,保留了发音的历史痕迹。国际植物学界将其统一命名为“Gardenia jasminoides”,既突出其园艺价值,又暗合东西方对“栀”香气的共鸣。这种跨文化流转,恰恰展现了汉字生命力在不同文明体系中的延续与再生。

如何规范书写栀字

书写“栀”时需注意结构平衡:木字旁略窄于右侧,短横间距均匀;右上部“支”略靠上,捺画宜舒展以稳重心。书法爱好者常以楷书彰显其端庄,行草则追求飘逸之势。在数字化输入时代,准确掌握zhī的拼音输入法编码(zh+i+空格)尤为重要,这不仅能提升文本处理效率,更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数字化传承。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栀拼音怎么读

点击下载 栀拼音怎么读Word版本可打印

管理员

  • 内容574370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懂得生活主要分享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Email:admin@qq.com

Copyright © 2022 懂得生活(dongdeshenghuo.com) Inc. 保留所有权利。

页面耗时0.1176秒, 内存占用1.78 MB, 访问数据库26次

粤ICP备130758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