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通过生动的画面与音律,勾勒出寒冬时节孩童戏冰的情景。以下是该诗的拼音标注与意境解析:
原文:
稚(zhì)子(zǐ)金(jīn)盆(pén)脱(tuō)晓(xiǎo)冰(bīng),
彩(cǎi)丝(sī)穿(chuān)取(qǔ)当(dāng)银(yín)钲(zhēng)。
敲(qiāo)成(chéng)玉(yù)磬(qìng)穿(chuān)林(lín)响(xiǎng),
忽(hū)作(zuò)玻(bō)璃(li)碎(suì)地(dì)声(shēng)。
首联「稚子金盆脱晓冰」:
清晨时分,银霜未霁。幼童从铜盆中取出彻夜冻实的坚冰,指尖轻触冰面的寒气与晨光的清冽交织出童年的灵动。诗句以「脱」字拟人化冰块,仿佛寒冰是孩童亲手雕琢的珍宝。
颔联「彩丝穿取当银钲」:
纯真的想象瞬间迸发——彩线穿过冰块,孩童将其悬空晃动如古乐器的钲锤。此处「钲」指青铜打击乐,通过通感手法将视觉化为听觉,展现孩童将冰冷转化为韵律的创造力。
颈联「敲成玉磬穿林响」:
孩童持冰块轻击,声响清越似玉石罄音穿透林霭。动词「敲」「穿」精准捕捉动态,画面感如在眼前,同时引入听觉维度,构建多感官的诗意空间。
尾联「忽作琉璃碎地声」:
高潮骤起又戛然而止:冰块失手落地迸裂,似琉璃般脆响弥漫寒空。此喻不仅暗合《世说新语》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童稚隐喻,更以刹那破碎隐喻自然无常与时光流转。
诗人运用「脱」「穿」「敲」「作」四个动词串联场景,形成蒙太奇式叙事。形容词「晓」「玉」「琉璃」与量词「金盆」「彩丝」虚实相生,其中「琉璃」以唐代贵重材料比拟冰质,凸显童趣中的贵族化审美情趣。
此诗超越单纯儿童游戏的记录,成为文化意象的复合载体。从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物象拟真,到王维「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禅意空寂,宋代诗歌承继中晚唐之余韵而在画面雕琢上更趋工致。《稚子弄冰》以孩童视角重构传统咏物诗范式,使冰块这一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冷寂意象」焕发新生的跃动感。
不同于多数咏冬诗悲秋伤怀的基调,杨万里通过童眸滤镜消解了寒冬的肃杀之气。这种视角转换启发了后世诗人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对四季民俗的捕捉,最终熔铸出中国古代诗歌中独特的农耕文明美学体系。
《稚子弄冰》之所以历经八百年依然打动人心,在于其解构了成人世界的秩序感。当稚嫩小手将日常器物转化为奇幻玩具,成年人得以窥见被理性遮蔽的生命本真。如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童年期特有的泛灵论思维在此诗中具象化为彩丝与冰块的对话,诠释了文学最本源的治愈力量。
结语:杨万里的这帧「冰上童画」,既是个体记忆的定格,更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切片。三百字可纳千年意蕴,稚气未脱处尽显天地大美。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稚子弄冰的拼音和意思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