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字的拼音为“zhòu”,其部首为“皮”,属于形声字,声旁为“刍”(chú)。在汉字构造中,“皱”通过“皮”表意,暗示与皮肤或表面纹理相关,而“刍”则提示读音。这种形声结构在古汉语中颇为常见,体现了汉字表音兼表意的特性。
“皱”字的核心含义与“不平整”相关。其基本义项包括:皮肤或物体表面因收缩、折叠形成的纹路(如皱纹);物体表面不平整的状态(如皱褶);亦可形容物体被揉捏后的不规则形态。例如,“眉间皱起”描述忧愁的表情,“衣料皱褶”则强调折痕。这些用法均围绕“褶皱”“不平”的核心展开。
从字形演变看,“皱”字初见于篆书,由“皮”与“刍”组成。篆书中的“皱”左部为“皮”,右部“刍”为声旁,表音兼表义。隶书至楷书阶段,结构简化为左右结构,沿用至今。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汉字从象形向表意性符号的过渡,也体现了声旁逐渐虚化的规律。
在汉语中,“皱”字通过与其他部件组合,形成丰富的词汇。例如:“皱纹”指皮肤折叠的纹路,常形容年老特征;“皱褶”既指物体折叠痕迹,也比喻复杂层次;“皱眉”描绘忧愁或思考时额部肌肉收缩的面部表情。此外,文学作品中“皱”多与时间流逝、情绪波动关联,如“皱纹镌刻岁月痕迹”“眉间一皱计上心来”,赋予文字动态画面感。
“皱”在日常语言中广泛渗透。描述外貌时,“眼角堆满皱纹”刻画人物沧桑;表达心情时,“眉头皱成川字”传递焦虑;形容物品时,“纸张皱缩”体现受损状态。方言中,“皱”还可引申为“计较”(如“别皱这笔账”),丰富了词语的内涵与用法场景。
在不同方言中,“皱”字衍化出独特用法。吴语区称“起皱”为“绉起来”;粤语以“绉”代指“皱褶”,如“丝巾有点绉”。这些差异彰显了汉语方言的丰富性,同时也反映了汉字音义对应关系的灵活性。研究方言中的“皱”用法,有助于理解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塑造作用。
“皱”字作为形声字的典范,兼顾了表音与表意的双重功能。“皮”作为部首锁定语义范畴,而“刍”辅助音读,这种设计既符合认知逻辑,又降低学习成本。从“皱”的字形结构可窥见古人对事物规律的总结能力——表面不平整源于收缩或折叠,而这一现象恰可通过皮毛的褶皱具象化呈现。
文学与艺术作品中,“皱”常被赋予象征意义。画家以“皴皱”技法表现山石肌理,暗合自然沧桑;文学中“千皱眉”比喻忧思,深化情感张力。这些跨媒介运用提升了“皱”字的文化附加值,使其超越单纯形态描述,成为承载人文思考的语义载体。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