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典雅且富有文学色彩的汉字,其拼音为zhù,常见释义与“站立、伫立”相关。该字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低,但因其独特的意象和内涵,常出现在古诗词或文学作品中,用以传递深沉的情感或画面感。
从字义上看,“伫”主要指“长时间站立”,带有凝神、静默的情感色彩。《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久立也”,强调动作的持续性。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未直接使用“伫”字,但“独”字隐含了类似“伫立”的孤寂感。现代汉语中,“伫立”(zhù lì)已成为固定词组,常用来描写人物凝望某处的场景,如“他在原地伫立良久,目光追随着远去的背影”。
古代诗人常借“伫”字渲染氛围或深化哲思。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隐痛,若辅以“伫立”之景,便多了一份物是人非的苍凉。苏轼《水调歌头》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也可想象作者“伫望”明月时的豁达与怅惘。这些用法使“伫”超越了单纯的动词属性,成为连接时间与情感的媒介。
在文学创作中,“伫”常被用于营造静谧或哀伤的意境。例如,短篇小说中可能写道:“老太太每日黄昏伫立于巷口,直到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此处“伫立”既刻画了人物的执着,也暗示了等待背后的故事。此外,该字还延伸出隐喻意义——象征对过往的凝视或未来的不确定感,如诗歌中“群星低语,而我伫守着黎明的缝隙”。
拼音zhù为第四声,声调短促有力,与字义中的静态形成反差,暗示内在的张力。其字形由“亻”(人旁)和“宁”构成,“宁”的异体字本含“屋室”之意,暗喻人在“屋檐”下长久停留。这种形义关联虽非严格考据,却为记忆提供了趣味性线索。书写时需注意左侧单人旁的竖直挺拔,右侧“宁”部略微舒展,整体呈现出一种内敛的优雅感。
“伫”常与“驻”(zhù)混用,但二者存在微妙差异:“驻”侧重暂时停顿,如“部队驻扎”;“伫”则强调主动性的凝驻。日语中“伫”同样表站立,但更多出现在俳句中强化孤独感,如松尾芭蕉的“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古池塘,青蛙一跃入,水声响)暗含的瞬间停驻思维,与中文语境异曲同工。英语则缺乏直接对应词汇,或需用linger、stand等组合描述。
掌握“伫”需结合语境体会其韵味。推荐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意象转换机制,理解静止中的动态诗学。若想深化认知,可尝试以“伫”为题创作微型小说,通过具象场景传递抽象思绪,如刻画一位老人在车站的漫长等待。此外,书法练习中注意调整字形重心,能使书写更具韵律感。
“伫”作为汉语言的微观标本,承载着空间维度的“静”与时间维度的“长”。无论是古典诗词的咏史情怀,还是现代散文的个体沉思,这个字始终指向人类共通的生存体验——在流动的世界里寻找锚点。理解“伫”的深层意涵,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敏锐地捕捉汉字背后的文化基因,以及语言塑造世界的诗意力量。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伫的拼音是什么意思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