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由“刍”(音chú,本义为喂牲畜的草)与“皮”(皮肤的“皮”)组合而成,其繁体字为「皺」。这个字直观地体现了皮肤或物体表面不平整、出现褶痕的状态。在现代汉语中,“皱”字不仅广泛应用于口语和书面语,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学意象。本文将详细解析“皱”的拼音、组词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皱”字的拼音为**zhòu**,声调为去声(第四声)。这一读音的确定基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确了其发音规范。需注意的是,“皱”与形近字“诌”(zhōu)、“绉”(zhòu,如“绉纱”)需区分,后两者虽音同但意义不同。“绉纱”是一种轻薄起皱的丝织品,而“皱”更侧重描述物体表面凹陷的特征。
“皱”字的核心含义围绕“不平整”展开,形成以下常用组词:
这些组词涵盖了日常生活、人体特征及动态描写,体现了“皱”字的语言实用性。
在古典文学和书画艺术中,“皱”字常被赋予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强调自然景观中“皱褶”创造的空间层次感。此类技法被称为“斧劈皴”“披麻皴”,通过笔触叠压模仿山石纹理,赋予画面动态生命力。
文学领域亦擅长用“皱”传递情感。李清照《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虽未直言“皱”,却以“轻解罗裳”暗喻衣物微皱,暗示主人公内心的缱绻情思。清代小说《红楼梦》描写贾宝玉掷扇“揉得皱烂”,生动刻画其叛逆性格与行为张力。
在吴语、粤语等方言区,“皱”衍生出独特表达。粤语用“起晒皱”形容皮肤晒伤脱皮,形象生动;上海话则称反复摩挲某物为“皱物事”。现代网络语境下,“皱眉”衍生为表情包符号“??”,用以快速传达嫌弃或无奈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古汉语中“皱”曾有“收缩”之意,如《齐民要术》记载“皱水”指经热水烫后收缩的蔬菜。虽然此类用法已少见,却为理解汉字演进提供了重要线索。
从甲骨文到金文,“皱”的结构逐渐清晰,其表意功能始终围绕“肌理变化”。篆书将“刍”简化为草字头,与“皮”组成形声字,既保留原义,又融入声韵规律。当代书法创作中,常以“皱”字的笔锋颤动模仿布料褶皱质感,实现文字与美学的双重表达。唐代草书大家怀素在《自叙帖》中运笔的“皱曲”线条,恰似狂风骤雨中的枝叶摇曳,彰显汉字动态美感。
“皱”字从具象的物理纹理,跨越至抽象的情感载体,最终发展为承载民族审美意趣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在诗词平仄间流淌的墨香,还是在网络符号中跳跃的光影,这一汉字始终保持着鲜活的表现力。探究“皱”字的组词网络,不仅帮助我们精准用词,更开启一扇窥探中华语言艺术精髓的窗口。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