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以下是《所见》的拼音版及相关介绍。
《所见》的拼音版如下:
所见(suǒ jiàn)
牧童(mù tóng)骑(qí)黄牛(huáng niú),
歌声(gē shēng)振(zhèn)林樾(lín yuè)。
意欲(yì yù)捕(bǔ)鸣(míng)蝉(chán),
忽然(tū rán)闭(bì)口(kǒu)立(lì)。
诗的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描绘出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一个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缓缓地在林中行走。这里的“骑”字生动地展现出牧童的随意和自在,黄牛作为一种常见于乡村田野的家畜,给人一种质朴、自然的感觉,为整个画面奠定了乡村田园的基调。
第二句“歌声振林樾”,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活泼感。牧童一边骑着牛,一边放声歌唱,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振”字用得极为精妙,形象地表现出歌声的响亮,仿佛具有强大的力量,能让林樾都为之震动。这既体现出牧童的天真烂漫,又展现出乡村生活的无拘无束。
第三句“意欲捕鸣蝉”,诗人笔锋一转,将读者的视线从牧童的歌声引向了另一个目标——鸣蝉。牧童忽然产生了捕捉鸣蝉的想法,这一个动作和想法的转变,让诗歌的节奏也为之一变。鸣蝉在古诗中常常是自由、活泼的象征,而牧童想要捕捉它,也表现出孩子对周围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欲。
第四句“忽然闭口立”,这是在第三句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牧童为了能更好地捕捉鸣蝉,突然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那里。一个“闭”字和“立”字,将牧童专注的神情和小心翼翼的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此时的画面仿佛凝固了一般,充满了静谧之感,与前两句灵动活泼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整个诗歌更具层次感和感染力。
《所见》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田园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展现了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在乡村的田野树林间,有牧童放牛、唱歌,有蝉鸣声声,这是典型的田园景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首诗也反映了袁枚对童真和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对牧童动作和神态的细致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也提醒着人们要保持一颗童真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自然的魅力。而且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袁枚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所见》的拼音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