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难”是一个多义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读作 “jié nàn”(少数方言或语境下读作 “jié nán”),其核心含义指向对事物进行辩驳或提出质问,具体用法需结合上下文判定。以下从发音、词义演变及实际应用场景展开分析。
“诘难”中的“诘”发音为二声(jié),与“结”“街”同调;“难”读作四声(nàn),与“叹”“烂”押韵。需注意避免误读为“jí nán”或“jié nán”(虽然方言中存在“jié nán”的过渡音,但标准普通话仅保留“jié nàn”)。书写时,右半部的“吉”字需紧凑,与左边反文旁形成协调结构。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班彪传》,原写作“诘难”,指通过层层追问揭露矛盾逻辑。随时代发展,其内涵逐渐分化:
现代用法中更贴近《现代汉语词典》定义的“以诘问形式表达质疑”,常见于论证严密性较高的文本(如论文批注、法律文书)。
作为动词使用时必须后接宾语,构成“诘难对象+内容”的句式框架:
形容词化用法见于复合词汇(如“诘难者的锐利目光”),但需配合具体描写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其与近义词“诘责”“质问”存在微妙差异——后两者侧重情绪表达,而“诘难”强调系统性挑战对方论点的逻辑严密性。
在鲁迅《且介亭杂文》中,“诘难”被赋予知识分子的批判锋芒:“沉默并非默认,而是对荒谬最有力的诘难。”此类用法强调非暴力式的理性对抗。古风小说常借角色之口使用该词烘托智识较量,如“你且接我三问,若答不出,岂非授人以诘难之柄?”
在学术共同体中,健康的“诘难文化”推动知识更新——通过严密质疑激发新理论诞生(如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的重新审视)。职场沟通中需注意场合分寸,针对技术方案的“技术诘难”需辅以数据支撑,人际关系的“道德诘难”则应避免人身攻击。教育场景里,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良性诘难”,可培养批判性思维,但需把握度以防陷入诡辩。
对比中西方修辞传统,汉语“诘难”侧重逻辑链条的断裂检测,西方苏格拉底式诘问更注重通过连续追问导出矛盾。波斯细密画中的“追问者”图式则融合宗教哲思,展现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思想碰撞。可见不同文明均重视质疑精神,只是表现形态各异。
理解“诘难”不仅关乎词义本身,更是把握一种理性对话的态度。在全球知识共享时代的今天,掌握精准而克制的“诘难”艺术,或许是我们突破思维局限的重要工具。下次当您想说“你这么说有问题”时,或许可以用“此处存在逻辑诘难点”来开启更深入的对话。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诘难的拼音和意思解释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