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字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其拼音为 bò。它既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也可以用作名词,主要与农业活动有关,同时也出现在一些成语和俗语之中。本文将详细介绍“簸”的拼音、意义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常见的组词例子。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簸”的标准拼音是 bò。这个发音属于阳平声调(第二声),发音时音高先降后升。在日常口语交流中,正确地发出“簸”的拼音有助于准确传达信息,特别是在教授汉语或进行正式演讲等场合。
当“簸”作为动词时,它的基本意思是用工具如簸箕上下摇动,以分离谷物中的杂质或轻质废物。例如,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会使用簸箕来簸稻谷,通过轻轻晃动簸箕,使较重的谷粒留在底部,而轻的糠皮则被抛出。“簸”还引申为颠簸、摇晃的意思,比如描述车辆行驶不稳的状态:“车在路上簸得很厉害。”
作为名词,“簸”指的是用于上述动作的农具——簸箕。这是一种由竹条编织而成的扁平器具,一端开口较大,另一端逐渐收窄,便于手持操作。簸箕不仅在中国古代农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至今仍在某些地区保留着传统用途。“簸”也泛指类似功能的物品,如用来装垃圾的小型塑料簸箕。
由于“簸”字具有丰富的含义,因此它可以与其他汉字组合成许多词汇。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簸箕 (bò jī):这是最直接的组词之一,指的是前文提到的那种农具。
-簸荡 (bò dàng):形容物体因外力作用而剧烈摇晃,可用于描述船只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簸扬 (bò yáng):指风把尘土、树叶等吹起飘散的动作,也可比喻传播消息或名声。
-簸弄 (bò nòng):本意是指用手或工具反复翻动某物,但在现代汉语中更多地用来形容人故意挑拨是非,制造矛盾。
-颠簸 (diān bò):这个词是由“颠”和“簸”两个同义词组成的复合词,常用来形容道路崎岖或者交通工具行驶不稳定的情况。
汉语中有不少成语都包含了“簸”字,这些成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例如:
-簸扬糠秕 (bò yáng kāng bǐ):原指风吹走谷壳和瘪谷,现多用来比喻清除坏的东西,留下好的。
-簸之扬之,糠粃在前 (bò zhī yáng zhī, kāng bǐ zài qián):这句话出自《诗经》,意为即使经过筛选,不好的东西仍然可能显眼地存在,暗示事物的本质不易改变。
-簸箕嘴 (bò jī zuǐ):这是一个形象的俚语,形容人说话没有遮拦,容易泄露秘密,如同簸箕无法留住细小的谷物一样。
“簸”作为一个富有特色的汉字,不仅承载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记忆,而且在现代社会的语言表达中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无论是作为动词还是名词,抑或是组成各种词汇和成语,“簸”都展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理解并掌握“簸”的正确用法,对于学习汉语以及深入体会中华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簸的拼音和组词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