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拙”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词语,它的拼音是“cū zhuō”。在汉语中,“粗”代表粗糙、不精致,而“拙”表示笨拙、不灵巧。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时,“粗拙”通常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行为不够精致、略显笨拙的状态。无论是日常对话还是书面表达,正确掌握“粗拙”的拼音和含义,都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递信息。
从字形和字义来看,“粗”字由“米”和“且”构成,原本指未经精细加工的粮食,后引申为粗糙、简陋的含义;“拙”字则由“扌”(手)和“出”组成,本意是笨拙、不擅长。两者结合后,“粗拙”强调一种因技巧不足或设计简单而导致的不完美状态。例如,手工制品如果缺乏精细打磨,就可能被评价为“粗拙”。
在语言实践中,“粗拙”可以形容多种对象。例如,文学作品中评价某人物的手艺时,可能会写道“他的木雕虽显粗拙,却透着一股质朴的生命力”;描述建筑风格时,也可以说“这座古代塔楼的雕刻工艺虽显粗拙,却独具历史价值”。“粗拙”还常与“手法”“设计”“表达”等抽象概念搭配,表达不够成熟或完善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粗拙”与“粗鲁”虽然发音相近,但含义完全不同。“粗鲁”侧重于形容行为无礼、缺乏教养,带有明显的贬义;而“粗拙”更多是中性甚至带有一定褒义的词汇,尤其在艺术评论中,有时会用“粗拙”表达返璞归真的美学价值。例如,民间艺术中常见的“粗拙之美”便是一种对质朴风格的赞美。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粗拙”常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取向。齐白石的画作中常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粗拙线条,正是这种风格成就了其作品的独特魅力。文学领域,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也常以“粗拙”见长,通过平实的文字传递深厚的人文关怀。可见,“粗拙”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文化表达的重要符号。
在当代语境中,“粗拙”依然活跃于多个领域。工业设计中,“粗拙质感”可能成为产品差异化卖点;手工艺教学中,教师鼓励学员保留“粗拙感”以体现个性化创作;甚至在科技领域,某些初创产品的原型设计阶段也会被形容为“功能粗拙但充满潜力”。这些用法均体现了“粗拙”一词内涵的延展性。
初学者需注意区分“拙”(zhuō)与其他同音字,如“捉”(zhuō)的动词用法,或“卓”(zhuó)表示卓越的形容词用法。具体到“粗拙”一词,连读时声调可适当加强“拙”的第一声调值,以突出词语的节奏感。日常练习时,可结合例句“这份粗拙的报告还需反复修改”加强记忆。
掌握“cū zhuō”的拼音,可从声母韵母分解记忆:声母“c”为舌尖前音,“u”为合口呼韵母;“z”是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huō”则含合口呼与开口呼的结合。借助《汉语拼音方案》的发音规则图示,配合录音跟读,能快速提升拼读准确度。推荐使用“拼音大师”等APP进行专项训练。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粗拙的拼音是什么呢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