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字的拼音是“duō”。在汉语的拼音体系中,它属于声母为“d”,韵母为“uo”的组合。声母“d”是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阻碍气流,然后舌尖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但气流较弱。韵母“uo”是一个复韵母,在发音时,由圆唇的后高元音“u”开始,逐渐向央低元音“o”滑动,整个发音过程要自然流畅。“咄”字在单独使用时,一般读本调“duō”。
在古汉语中,“咄”字有着丰富的用法。它常常被用作叹词,表示呵叱或表示惊异。例如在一些古代的典籍文献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用法:“咄,何人也!”这里的“咄”就有一种呵叱、质问的语气,就像是在一种比较严肃或者不满的情境下发出的声音。还有像“咄嗟”这个词,在当时表示叹息,描绘一种因为惊讶或者感慨而发出的类似“咄”的叹声后紧接着“嗟”(jiē)的表现。
在现代汉语里,“咄”字组成的常用词语有“咄咄逼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例如在描述一个人在谈判桌上过于强势,不给对方留余地时,就可以说“他的态度咄咄逼人,让对方很是下不来台”。还有“咄咄怪事”,表示令人感到非常奇怪的事情。当某件事情的发生完全违背常理或者人意时,就可以用这个词,如“这件咄咄怪事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些词语的存在体现了“咄”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活跃程度及其独特的表意功能。
从字形上看,“咄”字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边是“口”字旁,这表明它和口的动作或者发声有关系,因为大多数和口相关的字都会有“口”字旁,例如“吃、喝、叫”等。右边是“出”字,它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这个字的发音来源。“咄”字的字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或者金文时期(目前虽有相关研究但确切演变脉络还需更多考证),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演变至今。它的造字意图可能与用口发出“咄”的声音来表达特定的情绪或者做出某种反应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语义和使用范围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在汉语的不同方言中,“咄”字的读音和用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某些方言中,“咄”字的读音可能会带有当地的声调特色,比如在吴方言区,声调可能会和普通话有所区别。用法上,在一些方言里“咄”字可能不常作为叹词单独使用,而是更多地融入到本土特色的词汇或者表达中。例如在某些地区的方言口语中,可能会有类似“咄一声”这种简略的表达,虽然不是像普通话那样完整的词汇,但也体现了“咄”字在方言中的存在和独特的用法演变。
学习“咄”字的拼音以及相关的知识有着重要意义。从语言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看,对单个汉字的深入探究有助于完善对汉语字词的全面理解。了解“咄”字的拼音、读音规则、用法演变等内容,可以丰富我们的语音和词汇知识储备,为准确地运用汉语奠定基础。在阅读古代文献或者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时,遇到含有“咄”字的句子就能准确理解其含义和语气。再者,在跨文化交流中,准确地掌握汉字的读音和相关知识也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咄字的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