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是一个汉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常用字。其拼音为“bó”,部首为“月”(又称“肉月旁”)。这个字原本与身体部位相关,逐渐衍生出多样化的含义,常见于动作、场景或文学描述中。下面我们将从拼音、部首、组词及用法等方面详细介绍“膊”字的特点和用法。
“膊”字的标准拼音为“bó”,属于阳平调(第二声),发音清晰响亮。在书写和口语中需注意与同音字(如“博”“泊”)的区分。“膊”的发音带有开口呼特点,适合搭配动作场景词,例如“胳膊”“曝晒”等词组中的发音都带有力量感,体现了它与肢体动作的联系。
“膊”的部首为“月”,是传统汉字结构中典型的“肉月旁”部首,源于甲骨文中表示肉体的“月”形符号。部首“月”多与肢体、躯干或肉体相关,例如“腿”“胸”“背”等字均属同一部首。通过部首可以推测,“膊”最初可能表示人体某部分的特征,后引申为更广泛的动作或工具名称。这种构字规律体现了汉字表意的特点。
1. 胳膊:指人体上肢从肩到手腕的部分。如“他扶着胳膊缓缓站起”,强调肢体功能。
2. 臂膊:强调手臂力量,多用于文学描述。如“挥动臂膊击打对手”,增添画面感。
3. 赤膊:书面语中表示裸露上身,常用于古风或特定语境。如“赤膊上阵”,比喻全力以赴。
4. 膊臂:与“臂膊”含义相近,但更侧重动作连贯性,如“膊臂青筋暴起”。
5. 悬膊:古文中描述悬挂物品的工具,如“悬膊挂物”,体现工具功能。
在日常对话中,“膊”的使用频率较低,但“胳膊”作为基本词汇广泛存在于口语表达中。例如:“你胳膊疼不疼?”而在文学或历史语境中,“臂膊”的意象性更强,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挥动臂膊高呼口号”,突显力量与激情。“赤膊”多出现于描述体能挑战或传统场景的语境中,增添语言表现力。
从甲骨文到小篆,“膊”的部首“月”始终保留其“肉体”属性的视觉特征。篆书中“膊”字右部结构似手臂弯曲形态,暗示肢体关联。随着简化字推行,其象形性弱化,但通过组词(如“臂膊”)仍可感知原始语义。古代文献中,“赤膊”一词还暗含战士无畏的精神,成为文化符号,如古画中赤膊力士形象即体现力量崇拜。
尽管“膊”字出现频次不高,但其组词在特定场景中不可或缺。例如医学领域常用“臂膊”描述关节损伤;体育赛事解说中“悬膊挥拍”增强画面描述感。学习者可通过近义词对比(臂/膀)加深理解,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可提升语言生动性。方言中“膊头”(粤语)等变体反映了地域文化差异,为语言研究提供素材。
“膊”字以简洁的形体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汉语体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从基础的人体部位到文学意象,其组词不仅承载着生理功能的表达,更延伸出象征力量与坚韧的人文内涵。掌握这个词的使用方法,有助于提升语言精确度和表达多样性,同时也能帮助深入理解汉字构形的智慧。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组词拼音部首组词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