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拙”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cū zhuō,由两个形声字组成。其中,“粗”由“米”与“且”构成,本义与未加工的谷物颗粒相关,引申为质朴、不精细的状态;“拙”由“扌”(手)与“出”构成,本义指笨拙的手势,后延伸为技艺不精或表达欠妥。二者结合后,“粗拙”常用来描述事物因未经精细打磨而显得粗糙、笨拙的特质,或形容人的言行举止不够得体。
作为形容词,“粗拙”的核心含义包括两方面:其一指器物或工艺的不精巧,如“这件陶器造型粗拙,但别具古朴之美”;其二指人的思维方式或表达方式的简单生硬,例如“他的辩解显得粗拙,难以令人信服”。值得注意的是,“粗拙”多含贬义,但若在文学或艺术领域中,也可能被用于突出质朴自然的风格,此时需结合语境理解。
在传统文化中,“粗拙”常与“大巧若拙”的哲学观相呼应。明代文人袁宏道在《瓶史》中写道:“室中雅物,贵在粗拙,不可太工致。”此处“粗拙”强调摒弃过度修饰,追求自然本真之美。现代语境中,该词也常用于批评技术或设计领域的“反人性化”现象,例如评价某款软件界面操作复杂但界面设计粗糙,会被形容为“功能粗拙”。
“粗拙”的近义词包括“粗陋”“笨重”等,但各有侧重点。“粗陋”侧重感官上的粗糙刺眼(如“粗陋的画风”),而“笨重”强调物理上的沉重笨拙(如“笨重的机械结构”)。其反义词则为“精巧”“细致”,如黄杨木雕的《核舟记》展现的便是“精巧绝伦”的匠心。这种对比揭示了汉语形容词体系中“精度”与“完成度”的双重价值判断。
在工业设计领域,“粗拙”可能指产品原型阶段未经优化的形态,如原型阶段用3D打印的“粗拙模型”;而在艺术创作领域,毕加索《哭泣的女人》线条的粗犷凌厉,也被评论家称为带有“粗拙的野兽派风格”。这种多义性反映了词语在不同学科背景中的弹性延展,也提醒使用者需注意具体语境的语义转换。
随着网络用语发展,“粗拙”出现了一些新用法。例如游戏社区常将“粗拙的走位”形容玩家操作失误,此处“粗拙”已由原本静态的品质描述,扩展为动态行为的负面评价。这种演变展现了汉语词汇在时代浪潮中的生命力,但也引发关于语言纯洁性的讨论——是顺应语境拓宽语义,还是坚守传统定义?这一问题的解答或许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共识程度。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粗拙拼音释义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