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这个词语的拼音是“cōng cōng”。这一拼音反映了它在普通话中的标准发音,其中“匆”字的声母为“c”,韵母为“ōng”,声调为阴平(第一声)。尽管“匆”字本身较为简单,但部分人群在口语中可能因方言影响或习惯发音不准确,导致误读为“zhōng zhōng”或“chōng chōng”。实际上,“匆匆”是一个叠字形容词,专用于描述动作或时间的急促、迅速。
从词源来看,“匆匆”最早见于《楚辞·九辩》,意为“匆忙、急促”,多用于形容时间或行动的紧迫感。例如宋代文学家朱敦儒的《相见欢》中写道:“世事匆匆,更休问、功与名。”现代汉语中,这一用法得以保留,常见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例如,“天色已晚,他匆匆离开了会议室”“时间总是匆匆而过,令人猝不及防”。
“匆匆”常用于表现动态或时间流逝的紧迫性。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通过叠词强化节奏感。例如鲁迅《祝福》中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也就有地狱了?’‘阿!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此段中,鲁迅通过“匆匆逃回”突显主人公内心的焦虑与逃避。
需注意分辨“匆”与形近字“勿”。前者为竖心旁,意为急切;后者为“不要”之意,如“请勿喧哗”。方言差异也可能引发误读,如粤语中将“匆匆”发为“cung1 cung1”,但普通话仍需规范发音。
“匆匆”不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承载着文学中的时间哲学。朱自清的《匆匆》一文以此开篇,将无形的时间具象为“洗手时从指缝溜走”的画面,引发对生命流逝的哲思。现代汉语中,它常与“白驹过隙”“光阴荏苒”等成语互通,构成关于时间感知的语义场。
除文学外,“匆匆”广泛见于日常对话及新媒体内容。例如电视剧《都挺好》中“日子在孩子们的吵闹声中匆匆流过”;短视频标题“地铁里行色匆匆的年轻人”等,均通过此词传递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感。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匆匆词语拼音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