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的拼音是 “huì chóng chūn jiāng wǎn jǐng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一共两首,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的首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翠竹与桃花相互映衬,一静一动,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色彩之美。“春江水暖鸭先知”,生动地描绘出江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了初春江水的回暖。一个 “先” 字,将鸭子对春江变化的敏锐感知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生活哲理。“蒌蒿满地芦芽短”,描绘了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的初春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正是河豚欲上时”,则是诗人的联想之笔,在这个时节,正是河豚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的时候,虽不见河豚,却让人仿佛看到那肥美的河豚跃入江中的画面。
这首诗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在汴京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惠崇是北宋时期的名僧,能诗善画,尤其擅长画雁、鹅等禽鸟与水乡景色。苏轼与惠崇交往密切,对其画作十分赞赏。当时,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呈现在苏轼眼前,那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画面激发了苏轼的创作灵感,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两首优美的题画诗,使画作的意境更加深远,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首诗妙在动静结合。诗中既有翠竹、桃花、蒌蒿、芦芽等静景描写,给人以清新、静谧之感;又有春江水的流动和嬉戏的鸭子等动景刻画,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动静相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天的蓬勃气息。这首诗还具有丰富的联想性。“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描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而 “正是河豚欲上时” 的联想,则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意的春江晚景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惠崇春江晚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后世的诗人和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许多诗人在创作题画诗时,借鉴了苏轼这种将画面与诗人的情感、感悟巧妙融合的手法,使得题画诗这一文学体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绘画领域,惠崇的《春江晚景》因苏轼的题诗而更具名气,也影响了后世画家对于春景的描绘方式和审美标准。这首诗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传播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惠崇春江晚景的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