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其拼音为“bó”,属于常用发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膊”主要用作单字词根,常与其他汉字组合形成复合词。下文将详细介绍“膊”的拼音用法、常见组词及释义,并拓展相关词语,帮助读者全面掌握这一汉字的应用场景。
“膊”在字典中多义词性明确,主要表示与肢体相关的概念。其基本释义为“胳膊”,特指肩膀以下、手肘以上的部分。例如在口语中,“光着膊”即指赤裸上肢。该字的字形结构为左右结构,左侧“月”旁常表意与身体部位相关。现代汉语中,“膊”多以复合词形式出现,鲜少单独使用,但其核心含义始终与肢体动作或形态关联。
1. 胳膊(gē bo):指人体上肢部分,从肩至肘的骨骼肌肉结构,口语常简化为“胳膊”。例句:“他用力抬起胳膊掷出铅球。”
臂膊(bì bó):书面语中对上肢的完整称谓,强调力量感。例:“古籍中常以‘铁臂膊’形容武将刚猛。”
膊头(bó tóu):方言词汇,特指肩膀部位。粤语中“拍膊头”表示拍肩膀安抚,体现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
披膊(pī bó):古代甲胄术语,指覆盖肩背的防护装置。见于《武经总要》:“甲身连缀披膊,抵御矢石。”
古代文献中,“膊”多用于专业术语或特定语境。如《礼记·内则》记载:“鱼去乙,鳖去丑,必齐如。”郑玄注:“膊,谓肩甲间肉。”此处指去除鱼鳃等杂质的过程。又如《水浒传》第四十回:“石秀将朴刀横在膊上,大喝一声。”通过具体场景描写,生动呈现了人物动作姿态。
伴随语言发展,现代语境下衍生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词语:
微膊:谐音“微博”,常见于社交媒体调侃用语,比喻短小精悍的信息分享。
膊肌:运动科学中的术语变体,实际应为“肱二头肌”的口语简写,如“健身达人常晒膊肌照”。
隔空拍膊:网络流行语,形容隔空虚拟互动,源自短视频平台的创意互动形式。
“膊”与“脖”(bó)发音相同但语义不同,需注意区分。后者专指颈部,如“脖子”;而前者聚焦上肢部位。成语“刎颈之交”中的“颈”即体现这种语义差异。“博”(bó)虽同音但完全不同义,应避免因形近产生误用。
“膊”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隐喻。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及“膊冷”与气血运行关系,反映古人对肢体功能的认知。民间谚语“胳膊拧不过大腿”则通过肢体对抗比喻力量对比,成为劝解妥协的常用语。值得关注的是,在敦煌壁画力士造像中,夸张的臂膊线条凸显了艺术创作对人体力量的美学诠释。
掌握“膊”的正确用法,建议从日常语境切入:①结合身体动作强化记忆,如练习动作描述时刻意使用“挥膊”“收膊”等词汇;②阅读古典文学时关注专业术语,如武侠小说中兵器架称“刀膊架”;③借助语料库查看高频搭配,例如“摩挲胳膊”体现触觉描写细节。通过多维度训练,可全面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