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膊的基本拼音与释义
“膊”字的拼音为“bó”,属于常用汉字。其基本释义如下:
-
指手臂(多指上臂部分),如“赤膊”,形容人上身未穿衣物;
-
在医学或解剖学中,可指代某些特定部位,如“腱子膊”(肌腱与骨骼的结合处);
-
方言中有时作动词用,如“膊开”(分开、撕裂)。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膊”的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固定词语或特定语境中,单独使用时多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膊”字的常见组词与用法
“膊”常与其他字组合成词语,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用法:
-
赤膊(chì bó):指上身裸露,未穿衣物。例句:“夏日酷热,他在家中赤膊乘凉。”
-
胳膊(gē bo):注意此处虽为“膊”但实际书写为“胳膊”(右部为“月”而非“尃”),表示上肢自肩至肘的部分。需区分“胳膊”与“小臂”(腕至肘)。
-
臂膊(bì bó):书面语中指手臂整体,如古文“挥臂膊以抗敌”。
-
专业术语中的“股二头肌长头腱至腓骨小头间称‘腘膊肌腱’”等,属特定领域词汇。
需提醒的是,“胳膊”中的右半部分为形声字“月”部(原为“肉”),表身体部位;而“膊”的右部为“尃”(fū),表示分布、展开之意,二者音形均不同。
三、“膊”字的字形构造解析
从汉字结构角度分析:
-
部首:月部(传统归“肉”部,简化后多作“月”),提示与身体相关;
-
笔画顺序:撇、横折钩、横、横、横、竖、横折、横、横、竖、点、横、竖钩、点(共14画);
-
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左部紧凑(“月”),右部舒展(“尃”)。需注意区分易混淆字如“博”(加“十”)、“缚”(右部为“尃”+“纟”)。
其篆书形体更直观展现“尃”旁含义——古文字中“尃”有“分布”之意,暗示手臂关节部位的延展性。
四、与“膊”相关的词语扩展
除常见词汇外,“膊”还衍生出若干专业术语:
-
肱膊:古代对整个上臂的称呼,如《庄子·人间世》“肱膊内热”;
-
胛膊:方言中代指肩背,如“挑重担压得胛膊疼”;
-
膊子:某些地区指肩膀(如“拍膊子”表达承诺);
-
现代生僻用法:如“蹼膊”在个别方言中形容皮肤褶皱。
这些词汇多存在于古籍或地域方言中,日常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时可能涉及。
五、书写与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正式书写或使用时,需牢记以下几点:
-
避免与“胳膊”的右部混淆:“膊”的右部为“尃”(包含四个横画且顺序独特);
-
正确标注拼音:声调为阳平(二声),常被误读为去声(四声);
-
注意语境适配:现代汉语中优选“胳膊”“手臂”等更通俗表达,仅在特定语境(如文学描写)中使用“赤膊”“臂膊”;
-
规范简化字使用:统一采用简化体“膊”,避免混用异体字。
对学习者建议:通过组词练习掌握用法,如列举“赤膊上阵”“血肉模糊的臂膊”等场景加深记忆。
六、文化内涵与趣味小知识
“膊”的使用背后蕴含文化趣味:
-
成语“胼手胝足”中的“胼”“胝”均与皮肤增厚有关,暗含劳作时身体部位的磨砺;
-
古代文学中,“膊”常与力量、阳刚相关联,例《史记》描写壮士“袒膊执戟”;
-
方言中蕴含地域特色,如粤语“膊头”即指肩膀,体现语言多样性。
掌握字词的亦能体会中华文化对生命细节的细腻观照。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组词拼音结构怎么写的Word版本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