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话中,词语“粗拙”的拼音是“cū zhuō”。其中,“粗”读作第一声,“拙”读作第二声。这是一个常见词汇,多用于形容事物粗糙笨拙,缺乏细致与美感。了解其拼音不仅有助于正确发音,还能进一步理解词语的内涵与用法。
“粗”是“cū”的拼音,属于阴平声(一声),调值较高且平稳。其本义指树木的表皮纹理粗糙,后引申为不精细、粗放的含义。例如“粗布”指质地不细腻的布料,“粗心”则表示做事不够细致。在“粗拙”一词中,“粗”强调物体表面或形态的不加修饰,带有原始或未经雕琢的特质。
“拙”读作“zhuō”,为阳平声(二声),意为笨拙、不灵巧。单独使用时可指技艺生疏,如“笨拙”;也可表谦辞,如“拙作”(谦称自己的作品)。在“粗拙”中,“拙”进一步强化了动作或形态的笨重感,常用来描述缺乏技巧的设计或工艺。例如“这件陶器的线条显得粗拙”,暗含造型不够流畅的批评。
作为复合词,“粗拙”多用于文学或艺术评论中,描述作品的粗糙感。例如,“这幅画的笔触虽粗拙,却透着质朴的生命力”,此处“粗拙”并非贬义,而是突出原始风格的艺术表达。在日常口语中,该词也可形容人行为鲁莽,如“他说话做事太粗拙,容易得罪人”。语境的不同会赋予这个词不同的感情色彩。
“cū zhuō”的声调组合遵循汉语普通话的变调规律。第一声“cū”后接第二声“zhuō”时,无需变调。若“粗”位于句末或单独使用,重音需清晰落在第一声;而“拙”作为后字时,需适当拉长音调以突出层次。正确掌握声调能避免混淆,如与“初步(chū bù)”或“绌于(chù yú)”等形似词区分。
常与“粗拙”混淆的词包括“粗鲁(cū lǔ)”“粗糙(cū cāo)”等。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粗鲁”侧重性格莽撞,“粗糙”强调触感或做工不精细,“粗拙”则更偏向形态笨拙且可能蕴含艺术性。例如:“粗鲁的言辞”“粗糙的砂纸”“粗拙的陶俑”,通过语境选择合适词汇能提升表达准确性。
古代文人常用“粗拙”形容自然之态或返璞归真的美学追求。如苏轼《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到“粗拙可观”,即以简单线条表现竹子的风骨。这类用法将“粗拙”从负面评价转向审美价值,体现东方文化中“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理解这类典故,能更深入体会词语的文化内涵。
当代设计领域常用“粗拙”描述极简主义风格。例如手工木器刻意保留原始纹理,通过“粗拙”的表面质感和不规则形态传递自然气息。在时尚界,服装设计师也常采用粗线条剪裁或材质混搭营造“粗拙”美学,与追求极致精致的潮流形成对比,满足个性审美需求。
正确拼读“cū zhuō”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深入理解其语义演变与跨领域应用,则能拓展思维边界。在语言交际中,精准运用该词既能体现文化素养,又能提升表达的生动性。无论是书面创作还是日常沟通,准确把握“粗拙”的语境与情感色彩,都能让语言更具感染力。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粗拙拼音怎么拼读的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