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字的拼音是 bó,声调为阳平(第二声)。作为汉字中的常用部首之一,“膊”字的构成与“肉”相关(月字旁),本义多与人体手臂或上肢部位有关。它的读音和意义在日常表达及文学作品中都具有一定实用性,以下将从拼音解析、基本释义、常见组词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膊”读作 bó,属于双唇不送气浊音,发音时双唇紧闭后快速打开,气流较强。在普通话中,该字无多音字现象,但需注意与发音相近的字区分,如“博(bó)”“薄(báo或bó)”等。通过拼音标注,可以快速掌握“膊”的正确读音,例如在成语或词语中(如“胳膊”“赤膊”),其发音清晰且固定。
从字形看,“膊”由“月”(肉)与“尃”组成,本义指手臂外侧的皮肤或肌肉,后引申为身体部位的整体代称。在古汉语中,“膊”曾特指肩膀或上臂,如《史记》中“垂膊而枕”的描述。现代汉语中,该字更偏向复合型词汇中的组成部分,较少单独使用,但在特定语境中仍保留原始语义。
1. 胳膊 这是“膊”字最常见的现代组词,指人体上肢从肩到手腕的部分。例句:“他弯下腰捡球时,不小心扭伤了胳膊。”该词口语化程度高,尤其常见于北方方言。
2. 赤膊 由“赤”(裸露)与“膊”组成,表示光着上身。例句:“夏日傍晚,老人们喜欢在树下赤膊乘凉。”“赤膊上阵”作为成语,比喻亲临前线作战或亲身参与竞争,凸显无畏精神。
3. 臂膊 书面化表达,强调手臂整体。例如古诗文中“挥臂膊以抗敌”,现代用法较少,多用于文学创作。对比“胳膊”,“臂膊”的书面色彩更浓厚。
4. 肩膊 指肩膀,突出上肢与躯干的连接部位。例:“她用肩膊扛起家庭重担。”此词在文学作品中常象征责任感。
5. 胳膊肘(肘) 口语化简称,指手臂关节处。例如:“走路时别老是甩胳膊肘撞到人。”该用法兼具形象性与实用性。
“膊”字虽非高频单字,但其承载的文化意象丰富。如《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情节,描述英雄“裸膊挥斧”,通过肢体动态展现力量感。现代体育赛事中,“光膀子拼搏”的场景也隐含同样的豪迈气质。“膊”还与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穴位相关,如“臂臑穴”位于上臂外侧,体现了传统医学对人体的细致观察。
尽管单字使用频率降低,但“膊”字仍活跃于日常对话和网络语言中。例如,年轻人用“膀大腰圆”形容身材壮硕时,实际暗含“臂膊有力”的意象。社交媒体上,健身博主常用“锻造坚实臂膊”作为励志口号,既贴合语境,又延续文化传统。在国际化交流中,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常因“膊”的发音难点引发趣味讨论,成为语言学习的典型案例。
“膊”字以 bó 为标准读音,作为构词语素广泛参与汉语词汇构建。从基础的身体部位描述(胳膊、臂膊)到文化符号传递(赤膊勇敢、力与美),其语义功能层层递进。掌握“膊”的用法,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准确性,更能透过汉字洞察中华文化对身体的认知与审美。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的拼音并组词是什么呢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