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全诗带的拼音.docx免费下载(word版可打印)

 2025-08-26  阅读 57  评论 0

摘要:一、原诗及拼音呈现《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bái fà sān qiān zhàng),缘愁似个长(yuán chóu sì gè cháng)。不知明镜里(bù zhī míng jìng lǐ),何处得秋霜

一、原诗及拼音呈现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bái fà sān qiān zhàng),缘愁似个长(yuán chóu sì gè cháng)。 不知明镜里(bù zhī míng jìng lǐ),何处得秋霜(hé chǔ dé qiū shuāng)。

这首诗是李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诗歌以一种极度夸张的手法开篇,“白发三千丈”,正常情况下,人的头发怎会有三千丈之长呢?但诗人这样写,就是为了突出愁绪之深。那长长的白发,就像是忧愁的具象化,仿佛忧愁在不断地滋长,使得头发也越来越长。这里的“缘愁似个长”的“缘”表示因为,“似个”就是像这样的意思。

二、诗歌的创作背景

李白一生渴望入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一生坎坷,在仕途上遭遇诸多不顺。这首诗创作于他游历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期间。当时的他,可能是因为长期漂泊、壮志未酬,心中积累了无尽的忧愁。在这种心境下,他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模样,头发已经花白,不禁悲从中来。他把自己内心的愁苦通过这简短的诗句宣泄出来。那三千丈的白发,不仅仅是生理上可能因岁月而产生的变化,更多的是心理上愁绪的象征。他在秋浦这个地方,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从而写下了这样饱含深情的诗作。

三、诗歌的艺术手法

首先是夸张手法。诗的开头便用“白发三千丈”这种夸张到极致的描述,瞬间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这种夸张并非毫无根据的胡诌,而是在情感极度浓烈情况下的艺术渲染。它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那如渊薮般的忧愁。其次是比喻,把白发比作秋霜。“何处得秋霜”一句,将头发的花白形容成秋霜,既形象又贴切。秋霜是寒冷、萧瑟的象征,诗人用秋霜来形容自己的白发,暗示自己的人生如同秋季一般走向衰落,而且那霜白之色也给人一种孤寂、凄凉的感觉。再者,诗歌在结构上简洁明快,短短二十个字,就将诗人的愁绪、对自身境遇的感伤表达得淋漓尽致。没有过多的铺垫,从看到白发,到探究白发的由来,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深入诗人内心世界。

四、诗歌的情感内涵

诗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忧愁。这种忧愁是多方面的。有对自己年华老去的哀叹,曾经的壮志豪情在岁月的侵蚀下,只剩下这满头白发。也有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愤懑,在大唐的盛世之中,李白怀才不遇,四处碰壁,理想无法实现。还有在漂泊生涯中的孤独感,远离家乡、亲人,在秋浦这样一个地方,对着镜子看到自己如此模样,心中的孤独可想而知。他借白发抒发了内心的痛苦、无奈与悲凉,让后世读者也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当时的心境,这也是这首诗能够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诗歌的后世影响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在后世影响深远。在诗歌创作方面,它成为众多诗人学习夸张手法的典范之作。许多诗人在表达自己强烈情感的时候,都会借鉴李白这种大胆夸张的方式。在文化内涵上,它体现出的那种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们看到白发,可能就会联想到这句诗,进而思考人生的得失、岁月的无情。它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不同的时代都被人们诵读、研究、欣赏,不断地传承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魅力。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白发三千丈全诗带的拼音

点击下载 白发三千丈全诗带的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

管理员

  • 内容57583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懂得生活主要分享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Email:admin@qq.com

Copyright © 2022 懂得生活(dongdeshenghuo.com) Inc. 保留所有权利。

页面耗时0.0328秒, 内存占用1.76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粤ICP备130758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