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拼音是yán rè,发音时声调分别为阳平(第二声)和去声(第四声)。这个词常用于描述气温极高、酷暑难耐的状态,是汉语中表达极端高温的核心词汇。在炎热的夏季,人们通过“炎热”一词传递身体与环境的感知,也衍生出丰富的文化意象与生活智慧。
“炎”字由“火”部叠加构成,本义为火焰升腾,后引申为炙热状态。《说文解字》释为“火光上也”,强调其动态的热浪升腾感。而“热”则由“执”(持)与“火”组成,象征手持火把的热度,强调热能的持续性。二字结合形成“炎热”,既保留视觉冲击力,又延伸出触觉体验,形成多维度的表意体系。
从气象学角度,“炎热”对应特定温度区间:日最高气温持续≥35℃时,可定义为高温天气。但人体感知炎热还与湿度、风速、辐射强度等参数相关。例如,湿度每增加10%,体感温度将上升0.5-0.8℃,这正是为何江南“桑拿天”比北方干燥热更具困扰性的原因。世界气象组织通过热指数(Heat Index)量化这种体感温度差异。
古典诗词常借“炎热”烘托场景情绪。如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酷热反写,杜甫“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耕艰辛描摹。现代文学则善用通感转化:《平凡的世界》以“蝉鸣像烧红的铁钉钉入耳膜”强化炙烤感,形成独特的语言张力。这种跨感官描写让炎热超越物理层面,承载更多社会与心理投射。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剧热岛效应,混凝土建筑与柏油路面吸储热能,使同一纬度城市比郊区温度高3-5℃。东京都市圈通过屋顶绿化将局部温度降低1.2℃,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超级树兼具空气净化与降温功能,展示着城市热管理的智慧方案。此类生态措施不仅改善微气候,更重塑人与城市的热力学关系。
传统社会形成独特的消暑系统:扇子的材质从竹篾到丝绸体现阶层差异,北方的冰鉴与南方的凉茶构成区域饮食文化。端午节悬挂艾草、饮用雄黄酒不仅是驱邪仪式,实则利用植物挥发油驱蚊防暑。当代科技将此类智慧升级为空调系统与智能温控,但某些民间偏方如金银花浴、绿豆汤仍具实用价值。
随着气候变迁,“炎热”的语义边界持续扩展。它逐渐成为隐喻符号:形容职场高压状态的“内卷炎热”、描述网络舆情发酵的“舆论高温”,甚至延伸出科幻文学中的“地心炙烤”场景。这种语义增殖折射出语言的生命力,当物理热感与抽象压力产生联结,语言便完成了对现实的再编码。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炎热 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