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堂知识 > 正文

对联-藏在一副对联里的家风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日期:2023/3/3 8:22:09 人气:11 加入收藏 标签:爷爷 母亲 老先生 江门

以下文章来源于江门启明里 ,作者启明里

江门启明里.

启明里,江门老城区活化改造文旅项目。一个拥有历久年代的江门老片区,为您讲述这里的老房故事,发展历程,改造后的文旅特色业态。

创业宜勤俭 齐家在忍和

这一幅对联,

刻在南芬里46号侨屋的

一楼大门两边。

嫦姨带我们参观一楼时,

面上几分骄傲,指着它说道,

“这对联,是爷爷的一生概括。”

而在追忆她爷爷的往事时,

语气中又带着些许感慨,

“说起我爷爷的故事,可太长了。”

点击视频,走进启明里百年老屋

口述|屋主孙女嫦姨

撰文|两扇门heritage

创业宜勤俭

爷爷的奋斗史

壹 - 立业

“我爷爷姓李,他祖上三代是厨师出身,家境清寒;我奶奶是江门滘头人,家族经营雨伞生意。他们俩是经人牵线认识的。两人结婚后,奶奶的父亲资助了我爷爷一笔钱,建议爷爷经商做生意。”

于是,李老先生(嫦姨的爷爷)在太平路开了家【恒和腊味铺】。他虽无经商经验,但为人聪明伶俐,勤快能干,用上好的肥肉与酒腌制而成的腊味,色泽鲜红明亮,肥肉晶莹剔透,肉肥而不腻,口感结实有韧劲。

在李老先生的全力经营下,腊味生意日渐兴隆,一包包色泽诱人、味道醉人的腊味,由江门本地销往香港、澳门、广州等多城,可谓是远近驰名。

多年艰辛开拓路,春华秋实结硕果。

李老先生兢兢业业,奋斗廿载,用多年经商积攒下来的钱,终于在1936年得以在南芬里买地建屋——两块地,前屋后园。彼时的他,人过四十,已是中年。

贰 - 持家

也许是自幼家境清寒,也许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李老先生虽中年事业有成,但生活上坚持节俭持家。

尤其在吃喝上面,从不讲究享受。

“平日独自吃饭时,我爷爷大多是买来两块豆腐,撒些粗盐,搁在锅里蒸熟后,再用酱油拌炒一下;有时候腐乳配青菜,也是一顿饭。

此外,爷爷奶奶还喜欢去水街兰室茶楼喝早茶。我奶奶会提前一晚,弄两大块炒米煎,用塑料袋包裹得严严实实,塞进米缸放一晚。翌日清晨,爷爷奶奶从米缸里挖起它,带上茶叶就去茶楼饮茶,总共也就花五分钱茶位费。”

对饮食要求不多的李老先生,却在衣着上颇为讲究。

“爷爷持家虽主张节俭,为人却很‘姿整’。别看他一年下来只有三套衣服,但服装做工考究,所用面料品质上乘。内搭上好羊绒毛衣,外穿庄重大气的唐装,脚踩一双黑色绒面皮鞋,整个人精神又挺拔。”

人修骏德

守家规传家风

若“创业宜勤俭”,描绘的是李老先生的人生奋斗史,那么“人修骏德”,体现的便是李老先生对儿孙后代严谨的家风。

壹 - 守礼

“每天早晨见到长辈时,晚辈要先主动问好;打招呼时要精神饱满,不可以‘木口木面’。”

“餐桌上,人齐才能动筷。待一家人到齐落座,爷爷宣布动筷了,大家才可以起筷用餐。”

“用餐时,又有一番规矩。夹菜时,不可‘飞象过河’、不可翻搅、不可手拿筷子指向别人。”

“出门前,要与长辈交代,去何处,做何事,何时归。若晚归,回家后还要解释其中缘故。”

这些都是嫦姨小时候要守的礼节,至今还在坚守着。

贰 - 孝贤

1949年,嫦姨出生。尽管当时家里经济条件还算宽裕,李老先生依然要求家中成员,不分男女不论大小,都要帮忙干活。

“特别是我母亲,小时候看着她为我们一大家子洗衣做饭之余,还要兼顾打理腊味铺,去店里给工人们做饭。”

“母亲从铺里回到家后,也有许多活要忙的。尤其是以前屋后有个大花园,就跟现在的侨屋那么大。

里面种满了各种水果,杨桃、水蜜桃、番石榴、菠萝......甚至连马蹄也养上了一大盆。而这些,都是我母亲一人在打理。”

“难得忙里偷闲,勤劳能干的母亲还接一些手工活补贴家用,从食品公司挑担腊肠绳回家,打结捆扎。”

“记得听母亲说起这些往事时,总是说着说着就眼眶通红,眼泪怎么也忍不住,扑簌簌地往下落。那些年,母亲真的太辛苦了。”

说着,嫦姨不禁叹息,在她的记忆中,母亲的身影,一生都透露着“忙碌”二字。

纵然生活如此辛劳,她母亲还能把侨屋收拾得一尘不染,就连家里的花花草草也收拾得整齐漂亮。

叁 - 懂事

“小时候,父亲在店里忙前忙后,母亲也给店里工人煮饭,就连讲起我儿时,想到的点滴也都跟腊味铺有关。印象中最清楚的事,便是在腊味铺卖酱油,一分钱一大勺,味道好分量足还便宜。那时,我才四岁,个子还不及大人腿高,便拿个小碗,乖乖地在店门口的酱油桶旁坐着。客人舀完酱油后,再往我的小碗里放一分钱,至今都记忆犹新。”

岁月流转,光影翩跹。节俭、知礼、勤劳、孝顺的优良家风,正是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深入到嫦姨的血脉中,默默地浸润着身心。

后来的后来

侨屋的两三事

“1953年,我爷爷卖掉店铺,拿钱遣散了工人。之后的几年里,我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姑姑们陆续搬去香港,留我一人在家,照料着家前屋后。”

“1964年,侨屋的后墙被台风刮倒了一部分,再加上修缮不及,就被人趁机占了花园去建屋。”

就这样,偌大的南芬里46号,只剩下了一座侨屋与11岁的嫦姨相依相伴。

后来,嫦姨结婚,成立了家庭,育有一儿一女。后来的后来,儿女们渐渐长大了,各有所成,先后结婚,也搬离了这里。

而嫦姨却始终留在这里,从未搬离。住了73年的老屋,一砖一瓦、一栋一梁,承载着嫦姨所有的念想与回忆。

· 出租后的一楼天井,

被改造成小池塘 ·

母亲颇有远见,

曾教导我将空闲的一楼房间出租,

将租金用于修缮侨屋。

正是因有如此远见

让这座已有八十六春秋的古朴侨屋

历经漫长岁月洗礼

仍保留完好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江门启明里(文/图 两扇门heritage)

原标题:《藏在一副对联里的家风》

本文网址:http://dongdeshenghuo.com/xuetangzhishi/36322.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