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脯(guǒ fǔ)是中国传统食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深受人们喜爱。从字面上看,“果”即指水果,“脯”则代表肉干或干制食品的形态,二者结合直观地传递了“以水果为原料的干制品”这一核心概念。本文将从果脯的拼音、释义、文化价值及制作工艺等方面展开详细解析。
果脯的拼音为“guǒ fǔ”,其中“果”读第三声(guǒ),声调上升后降;“脯”读第三声(fǔ),同样呈现先升后抑的声调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fǔ”易与“pǔ”混淆,但“脯”专指干肉或脱水肉类制品,而水果类干制品均称为“脯”而非“谱”。这种区分源于古汉语对不同加工食品的命名逻辑。
“脯”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干肉”,后引申至其他食材领域。狭义的果脯特指以苹果、梨、杏、桃等水果经糖渍、晾晒后制成的片状或条状食品;广义范围则涵盖所有蜜饯类产品,包括话梅、橄榄等调味腌制干果。根据加工工艺差异,可细分为:
1. 泡菜型:通过高浓度糖液浸渍脱水
2. 晒干型:自然晾晒保留原果形态
3. 熏制型:结合糖渍与烟熏工艺
果脯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西京杂记》曾记载宫廷宴饮中已出现蜜渍柿子,至唐宋时期形成系统制作技艺。明清两代随郑和下西洋传入东南亚,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其文化价值体现在:
- 作为皇室贡品(如苏州蜜饯进献康熙皇帝)
- 药食同源的传统认知(《本草纲目》记载杏脯润肺功效)
- 展现地域特色(北京果脯以杏脯闻名,广东则以糖渍荔枝见长)
工业化生产中,现代技术使传统工艺焕发新生。主要流程涵盖:
1. 预处理:分级筛选后去除果核、蒂部并切片
2. 脱水处理:采用真空低温干燥技术(60-65℃)保留营养
3. 调味渗透:根据产品特性添加定制糖浆配方(如苹果脯常用葡萄糖与麦芽糖混合液)
4. 杀菌包装:巴氏灭菌配合充氮包装延长保质期至12个月以上
每100克苹果脯约含水分18克、糖分65克、膳食纤维1.2克,虽属高糖食品,但适量食用具有多重益处:
? 补充天然抗氧化物质(苹果多酚含量达8.3mg/100g)
? 提供能量支持(糖分可快速补充体能)
? 利于储存维C(经糖渍处理可保留原始值30%以上)
建议每日摄入量控制在30克以内,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选择。
果脯作为跨越千年的食品形态,始终承载着文化记忆与智慧结晶。在追求健康饮食的当代,传统工艺正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无论是作为休闲零食还是养生食材,均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理解“果脯”一词背后的丰富内涵,既是追溯中华美食脉络的过程,更是品味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当代实践。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果脯拼音意思解释大全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