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脯,是中国传统蜜饯食品之一,属于经过加工处理的果品零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释义为“水果经加糖或蜜后晾干或烘干制成的食品”。从现代食品科学角度观察,果脯制作通常包含去核、预煮、加糖浸渍、烘干等工艺流程,最终成品兼具水果原有风味与糖制保鲜特性。该词拼音标注为“guǒ fǔ”,在日常使用中需注意与“果汁”“果酱”等近义词的发音区别。
果脯工艺起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记载的“玫瑰碧琳”即推测为早期蜜饯雏形。《齐民要术》中系统记载了“作蜜煎”“作杏脯”的具体技法,包含食盐腌制、石蜜浸渍等关键工序。唐宋时期伴随茶文化兴盛,果脯成为文人雅士的常备茶点,宋代《山家清供》记载“梅子渍蜜”“杏脯烧茶”的搭配方式。明清时期工艺日趋成熟,北京琉璃厂张记果脯、苏州采芝斋等老字号形成独特流派,清宫《御膳房志》记载了十八种贡品果脯的制作规范。
按含糖量差异可分为: 1. 低糖果脯:糖度控制在30%-50%,采用天然代糖改良传统工艺,适合糖尿病患者少量食用; 2. 传统果脯:糖度达60%-70%,需保持晶莹剔透外观与饱满组织状态,典型如北京杏脯; 3. 夹心果脯:在酥脆果芯加入豆沙、椰蓉等内馅,增加咀嚼趣味性。
按地域特色可分四大流派:
依据《中国食物营养成分表》,每100g果脯约含糖分55-75g,维生素C保留量在制程中损失约60%-80%。尽管其膳食纤维含量较新鲜水果下降约45%,但钾、镁等矿物质含量相对稳定。医学建议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30g,糖尿病人群应选择无糖制品。市售产品需注意查看食品添加剂标注,优选标明"零防腐剂"的工艺产品。
当代食品工业通过以下技术实现品质提升:
果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象,苏轼《惠州一绝》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隐含古代蜜饯保鲜智慧,曹雪芹笔下贾府的"玫瑰卤子"彰显贵族饮食风尚。在非遗传承方面,北京果脯制作技艺、云南雕梅腌制技艺纳入省级非遗名录。国际市场方面,2022年中国果脯出口额突破12亿美元,东南亚市场占比达47%,老字号企业通过风味创新逐步打开欧美市场,如松露黑巧话梅、桂花乌龙梅等产品获得年轻消费群体青睐。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果脯的意思和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