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是汉字中常见的形声字,由“月”(肉)和“尃”组成。其本义指手臂后侧至肩膀之间的部位,常见拼音为“bó”,但在不同词汇中有不同发音和含义。本文将从拼音、常用组词及词义解析等方面展开介绍。
“膊”的拼音为“bó”,属于阳平声。其部首“月”表明与身体相关,多用于描述肢体部位或与之相关的动作。在现代汉语中,“膊”字使用频率较低,但仍是规范汉字之一,常出现在书面语或固定词汇中。
1. 胳膊:指从肩至手腕的部分,即手臂。例如“弯下胳膊,把水桶提起来”中的“胳膊”属于口语化表达,而“上肢”则更正式,二者均指向同一部位。
2. 赤膊:字面意为不穿衣物遮盖上身,如“赤膊上阵”的成语原指古代战士脱去盔甲肉搏,现多用于形容奋勇作战或参与体力劳动的状态。例如“建筑工人们顶着烈日赤膊施工,汗水浸透了脊背”。
3. 臂膊:同“臂膀”,侧重描述手臂整体而非局部细节,如“他挥动臂膊,将木柴劈成两半”,突出动作的力度与幅度。
尽管“膊”的标准读音为bó,但某些方言中可能出现变调或同音替代现象。例如,在吴语或粤语区,“胳膊”的发音可能偏向降调。需注意的是,其他形近字如“傅”(fù)或“缚”(fù)常被误读,需通过语境区分。
“膊”在古汉语中多有出现,如《左传》记载的“肉袒牵羊”,虽未直接提及“膊”字,但“袒”与“膊”的含义存在关联。《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虽未直接描绘鲁智深上身姿态,但后世衍生出的插图常作“赤膊”装扮,反映其侠义形象。
“膊”常因与“傅”“博”等字形相似而被误用。需明确:“博”侧重广博(如博学)或博弈(如赌博),与身体部位无关;“傅”则多指老师或辅佐(如师傅、太傅)。例如“老师赤膊授课”明显为错误表述,而“赤膊上阵的师傅”则逻辑通顺但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在文学作品中,“膊”的呈现往往带有象征意味。如鲁迅《呐喊》中的“鲁镇人赤膊围剿”,暗喻底层民众的原始生命力与无序状态。“膊”的裸露状态可隐喻人性坦诚或生存困境,为文本增添深层解读空间。
传统民俗中,“赤膊”行为具有仪式感。例如闽南地区的“扒龙舟”活动中,划手需赤膊增加摩擦力;而现代都市生活里,此类行为多与健身或竞技挂钩。文化内涵的演变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避免以偏概全。
日常对话中,“膊”字使用场景集中于身体部位描述或歇后语。如“光膀子不是膊,动手才是真功夫”强调行动重要性。短视频平台调侃文案“膀大腰圆但膀是光膀”则利用谐音制造趣味性。
掌握“膊”字的规范读音与用法,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准确性。建议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参与方言讨论深化理解,并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注意区分同音字,避免书面表达生硬或歧义。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字的组词和拼音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