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是一个常见且实用的汉字,其读音为“bó”,声调为阳平(第二声)。该字的发音较为清脆明快,在实际使用中常与身体相关部位或特定物品搭配成词。下面将从“膊”的部首结构、部首笔画、字义解析以及常见组词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从部首结构来看,“膊”字属于左右结构,由“月”字旁和“尃”组成。在汉字分类中,带“月”字旁的字多与身体部位或肉体相关,这一特征与“膊”字的含义相契合,因为它通常指代肩臂等身体部位。具体笔画数为14画,其笔画顺序依次为:撇、横折钩、横、横、横、竖、横折、横、横、竖、点、横、竖钩、点。正确的笔画顺序不仅有助于规范书写,也能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
“膊”作为形声字,其本义与身体相关,尤其指肩膀到手腕之间的部位,即通常所说的“胳膊”。“膊”还可引申为某些特定事物的部件名称,这种多义性使得它在不同语境中具有灵活的应用空间。
1. 胳膊:这是“膊”字最常用的组词,指人体上肢从肩到手腕的部分。该词既可泛指整个手臂,也可特指上臂与前臂的连接部位。例如:“他骑自行车时不小心摔倒了,胳膊擦破了皮。”这个例子生动地展示了“胳膊”作为人体重要活动部位的实际功能。
2. 赤膊:该词由“赤”和“膊”组成,字面意思是裸露着上身。常用于描述天气炎热时人们的穿着状态,或者在进行某些剧烈运动前的准备动作。“运动员在比赛前通常会赤膊进行热身活动。”这句话准确地表现了“赤膊”在特定场景下的使用方式。
3. 臂膊:作为“胳膊”的同义词,该词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他用力挥动臂膊,将巨石推下山坡。”此句充分体现了“臂膊”所具有的力量感和动态美感。
4. 肩膀胳膊:这种组合形式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却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他肩扛重物,肩膀胳膊因劳累而颤抖。”该例句生动地描绘了体力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场景,具有一定的历史语言学研究价值。
从文化角度看,“膊”字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手臂不仅是运动器官,更与人体的经络系统密切相关;在武术领域,“臂膊”常被用来形容武者坚实有力的肢体;在诗词创作中,描写手臂动作往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这些文化现象充分彰显了“膊”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