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是汉语中常用的汉字,其拼音读作“bó”,部首为“月”,属于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在日常生活中,它多被用来描述与身体部位相关的名词,比如肩膀、上臂等,同时也引申出某些动作或场景的表达。本文将从拼音、部首、笔画及组词等方面,全面解析这个字的特点与用法。
“膊”字的普通话读音为“bó”,声调为阳平(第二声)。作为形声字,它由表示肉体的“月”(肉月旁)和声旁“尃”组成。其中,“尃”本身有分布、分散之意,如《说文解字》解释为“布也”,但在“膊”中更偏向形义结合,突出身体的部位特性。字义上,“膊”主要指代身体的肩臂部分,例如肩膀的“胳膊”,或某些方言中代指上臂的动作(如摔跤时称“摔膊”)。
“膊”字的部首为“月”,这是汉字中常见的部首之一,多与人体或器官相关。在现代汉字简化前,部分以“肉”为偏旁的字逐步合并至“月”部,如“肝”“肺”等。“月”部在“膊”中位于左侧,占整体结构的三分之一宽度。
该字为左右结构,总笔画数为14画。笔画顺序依次为:撇、横折钩、横、横(月部起笔);横、竖、横折、横、横、竖、点、横、竖钩、点。书写时需注意左侧“月”的竖画垂直,右侧部分笔画分布均匀,以达到字形平衡。
“膊”字在日常使用中常与其他汉字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以下列举几类高频用法:
“膊”字虽看似普通,但在方言和古文中别有深意。例如吴语区称“肩膀疼”为“膊头痛”,东北方言则用“胳膊肘往外拐”比喻人见利忘义。在《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中,“膊”常用于描绘英雄人物的豪迈形象,如“青筋虬膊”形容武力超群。
“膊”字在异体字中还有“??”(古同“膊”)的变体,显示了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字形分化现象。现代汉语中虽统一使用“膊”,但了解其历史脉络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字的文化内涵。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差异。例如“赤膊”多用于男性,女性类似表述多为“袒背”;“臂膊”常见于书面或文学作品,口语中更偏向简化的“胳膊”。某些地区方言将“肩膀”称为“膊头”,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规范。
对于学生群体,学习“膊”字时可结合身体部位图加深记忆,通过组词练习(如“胳膊受伤”“摩挲臂膊”)巩固理解。书写时建议对照田字格字帖,重点把握左窄右宽的结构比例。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