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的拼音是“Chéng Yí”。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程颐与兄长程颢共同奠定了“洛学”学派的基础,其学术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拼音输入法中,程颐的名字写作“Chéng Yí”,其中“程”为二声,“颐”为二声。这一拼音标准是现代汉语对历史人物姓名的规范注音,被广泛应用于学术文献、教育领域及文化传播中。了解这一基础信息,是深入探究程颐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起点。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是北宋理学体系中“程朱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出生于河南洛阳的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受到严格儒家教育,与兄长程颢在青年时期便开始系统研究儒家经典。程颐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提出“性即理”的核心命题,认为人的本性蕴含着天理,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实现道德修养的完善。其思想与程颢的“心性论”共同构成了“洛学”的理论基础,成为后世理学发展的重要源头。
程颐的哲学体系以《周易》《中庸》为核心,强调“理一分殊”的辩证思想。他将“理”视为超越时空的绝对存在,认为万物虽形态各异,但本质皆由“理”统摄。在认识论层面,他批判佛道的“空”“无”观念,主张通过具体事物的探究(格物)以通达普遍的“天理”。程颐的“主敬”工夫论进一步融合儒家伦理与道德实践,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修养方法,要求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敬畏之心,通过知识积累与内心省察达到道德自觉。
程颐的思想经门人杨时、罗从彦等人传承至朱熹,发展为影响中国思想史数百年的“程朱理学”。宋代以降,“存天理,灭人欲”成为官方哲学的重要命题,其伦理规范深刻塑造了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明清时期,程颐的学说被编入科举教材,成为士人群体的必读经典。其教育理念如“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对后世教学方法产生了持久影响。日本江户时代儒者亦热衷研习程颐思想,推动东亚文化圈的理学传播。
程颐因其学术立场的严苛性,被同时代人苏轼等视为“道学君子”代表,但也遭到部分学者批评。朱熹曾整理其语录为《河南程氏遗书》,肯定其学术贡献,而清代考据学派则质疑其学说存在经学诠释的局限。现代学者从哲学史视角重新审视程颐,认为其将道德形而上学系统化,为传统儒家注入逻辑思辨色彩。近年研究发现,程颐对“格物”的解释蕴含早期科学认知倾向,这一视角为其思想的重新评估提供了新维度。
作为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程颐逐渐演变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其思想通过戏曲、评书等民间形式广泛传播,并出现在明清小说的人物塑造中。当代影视作品常以程颐为原型刻画儒者形象,强化其“正心诚意”的道德楷模特质。学术界则通过数字人文技术对程颐文献进行文本分析,揭示其概念体系的演变历程。这种古今对话不仅延续了程颐的思想生命力,也为现代人理解传统提供多元路径。
本文是由懂得生活网(dongdeshenghuo.com)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程颐的拼音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
懂得生活网为大家提供:生活,学习,工作,技巧,常识等内容。